【地評線】大洋網評:儲蓄“生態賬戶” 造福子孫後代
“留在那,子孫後代可以用。”
22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他所在的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當聽到錫盟不再在草原新上礦山開發項目,六成以上區域已劃入生態保護紅線範圍,總書記頷首讚許。
“留在那”,留下的綠水青山,是水草豐茂的遼闊草原。“可以用”,能用的是豐沃的自然資源,是積攢多年的“生態賬戶”。一留、一用之間,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生動展現。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生態環境顯著改善,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最得人心的歷史性成就之一。如今,在特殊的歷史時期,在全國兩會會場,一句“留在那,子孫後代可以用”,鏗鏘有力,予人啟迪。
首先,不動搖。全面小康,重在“全面”。生態環境保護,是其中不可或缺的指標。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之所以沒有提具體的經濟增速目標,其中一大考量就是要放下包袱、輕裝上陣,堅定不移地把該做的事做好。決不能因為經濟社會發展壓力加大而放鬆對環境治理的要求,更不能為了經濟增速而重走開發礦産、讓草原千瘡百孔的老路。我們務必保持戰略定力,持續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交出收官之年的合格答卷。
其次,利長遠。生態環境保護就是為民造福的百年大計。百年大計、“子孫後代可以用”,其背後都是一種深謀遠慮,是一種強烈的歷史擔當。在內蒙古代表團,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各級領導幹部要樹立正確的權力觀、政績觀、事業觀。對環境保護而言,政績觀尤為關鍵。不能只顧眼前,而不考慮長遠;不能只追求“顯功”,而不做“潛功”;不能只盯著“開花早、結果快”的工作,而不下打基礎、作鋪墊的慢功夫。可以説,追求什麼樣的政績,是檢驗初心使命的試金石。為官一任,先做什麼,後做什麼,要做什麼,不做什麼——“留在那,子孫後代可以用”發人深省。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保持戰略定力,儲蓄好“生態賬戶”,才能給子孫後代留下珍貴的自然資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