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駐加拿大使館發言人就加部分媒體借疫情對中國進行無端指責和污名化發表談話

2020-04-09 09:25:00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字號

  針對近期加拿大部分媒體與美國一些政客一唱一和,將新冠肺炎疫情政治化、把病毒標簽化、對中國污名化的做法,我駐加使館發言人當地時間8日發表談話指出,這些媒體接連拋出“中國病毒源頭論”、“中國不透明論”、“中國轉移責任論”等種種荒謬論調,企圖抹黑、污衊中國形象,甚至用惡毒語言詆毀中國共産黨,挑撥中國共産黨同中國人民的關係。我們對此表示強烈不滿和堅決反對。

  所謂“中國病毒源頭論”,根本站不住腳。西方一些人別有用心地將新冠病毒貼上標簽,惡意稱之為“中國病毒”。事實上,新冠病毒源頭問題是一個科學問題,需要聽取科學、專業的意見。世衛組織和國際社會一致反對將病毒同特定國家和地區相聯繫。在與新冠肺炎大流行的鬥爭中,各種偏見行為是可恥的。詆毀中國既不會減輕自身疫情,又不會對疫情防控國際合作有任何幫助。

  所謂“中國抗疫不透明論”,在事實面前不攻自破。有媒體稱“中方在去年12月發現相關病例後,企圖掩蓋事實”,一些人更是憑藉一份所謂“美國機密情報文件”,妄稱中國隱瞞真相,漏報感染和死亡人數,妨礙其他國家及時應對疫情。針對上述惡意中傷,中方日前發佈了新冠肺炎疫情資訊、推進疫情防控國際合作紀事,以時間線為順序,詳細梳理了中國向國際社會及時發佈疫情資訊、分享防控經驗、推進疫情防控國際交流合作方面的主要事實。中國政府始終本著公開、透明和高度負責任的精神,每天及時公佈有關數據。沒有中方及時公佈的資訊,美方如何在1月7日就發出了赴武漢旅行的健康警告?日前,世衛組織有關負責人再次駁斥了針對中方數據不透明的無端指責。近日,《科學》雜誌刊登了英國、美國等科研人員的共同報告,認為中國的防控舉措成功打破了病毒傳播鏈,為其他國家採取措施爭取了寶貴的時間。

  所謂“中國轉移責任論”,更是倒打一耙。有媒體稱“中國製造了這場災難,現在卻大量出口檢測試劑、口罩,熱切地以此為這次疫情轉移責任,打算從失敗中奪取勝利”;並警告“加拿大和其他西方國家危險地依賴中國提供的醫療用品和設備,重建供應鏈將面臨重重困難”。而實際情況是,中華民族是懂得感恩的民族。中國政府迄今已向120多個國家和數個國際組織提供了包括普通醫用口罩、N95口罩、防護服、核酸檢測試劑、呼吸機等在內的物資援助。我們應有關國家和國際組織的需要提供幫助,是出於投桃報李的情義,出於國際人道主義精神,也是為了踐行習近平主席倡導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中方從來不會在朋友有難時袖手旁觀,更不會在伸出援手時夾雜私利。習主席日前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特別峰會上提出,要共同維護全球産業鏈供應鏈穩定,中國將加大力度向國際市場供應原料藥、生活必需品、防疫物資等産品。中方願與國際社會一道,共同維護開放型世界經濟,維護全球供應鏈和産業鏈穩定。這些人對中國的無端指責,就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個別人還企圖拿此次疫情做政治文章,妄稱把臺灣排除出世衛大會將損害臺灣和全球的衛生安全。眾所皆知,臺灣是中國的一個省,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世衛組織是聯合國的一個專門機構,只有主權國家才能加入。事實上,中國中央政府高度重視臺灣同胞的健康福祉,臺灣在祖國母親的呵護下,同世衛組織在技術層面的聯繫和合作始終是暢通的。臺灣獲取世衛組織發佈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資訊,包括疫情方面的通報與合作,沒有任何問題。個別人若想就疫情搞政治操弄,只會“竹籃打水一場空”。

  西方一些人把上述莫須有的“問題”和“罪責”都歸咎於中國共産黨,這是赤裸裸的意識形態偏見。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人民的選擇,得到14億中國人民擁護。中國共産黨産生於人民,服務於人民。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中國人民贏得了獨立、自由和解放,在國家建設中不斷取得偉大成就。正是由於習近平主席的堅強有力領導,中國政府的高效、負責任,以及中國人民的自覺和犧牲,我們做到了應收盡收、應治盡治,在兩個月左右的時間裏取得了疫情防控重大階段性成果,最大程度地保護了中國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正是由於中國共産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中國政府的支援率連續多年在國際知名民意調查公司民調中高居榜首。一些人想挑撥中國共産黨同中國人民的關係,那是枉費心機,過去沒有得逞,今後更不會得逞。

  病毒不分國界,也跨越種族。面對這場空前危機,各方應超越意識形態的異同,擺脫各種無端猜忌,尤其是要避免將抗疫合作政治化。現在應是團結的時刻、尊重事實的時刻、共同抗擊疫情的時刻。在中國抗擊疫情的關鍵時刻,加方向中方伸出援手,我們對此表示讚賞。當疫情在加肆虐時,我們也願向加方提供急需的支援和幫助。如果一些媒體人士真的關心疫情防控,就應該集中精力多做些有助於防止疫情蔓延的事,而不是熱衷於發表抹黑攻擊中國的言論。各種對中國搞污名化的論調可以休矣。(總臺記者 張森)

[責任編輯: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