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評線】中安時評:下好“特色棋”為脫貧攻堅注入“新力量”
近日,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印發《關於建立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指出,要把防止返貧作為當前及今後一個時期扶貧工作的重要任務,圍繞“兩不愁三保障”主要指標統籌政府、市場和社會資源,建立防止返貧和幫扶機制,鞏固脫貧成果,確保高品質完成脫貧攻堅任務。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脫貧攻堅工作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奪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成績固然可喜,但不可驕傲自滿,更應該看到今年是脫貧攻堅戰最後一年,剩餘的衝刺時間只剩7個多月,收官之年又遭遇疫情影響,各項工作任務更重、要求更高。要打贏脫貧攻堅戰,既需要奮力向前奔跑,也需要不時停下腳步,以“回頭看”的方式鞏固脫貧成效,下好“特色棋”,為脫貧攻堅注入“新力量”,確保如期完成脫貧攻堅的目標任務。
緊抓特色旅遊,讓“美景”變“錢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旅遊扶貧中可見一斑。一些貧困地方,沒有特色的農産品,也沒有適宜栽種的農作物,但是卻有美得如同仙境的環境。顯然,這樣的“美景”就是資源,就是當地的特色,這就需要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善於在特色旅遊上下功夫,暢通交通,開發具有創新性的旅遊項目,讓旅遊資源更好地走向大眾的視野,吸引更多的人來,讓“美景”變成“錢景”。
用好雲端特色,讓“數據”變“數字”。對於山區而言,特色農産品走不出去,不僅僅影響了貧困群眾戰貧的積極性,更是讓他們面臨巨大的經濟損失,在這樣的情況下,要讓特色農産品成為撬動地方發展,幫助貧困群眾擺脫貧困的重要力量,尤其需要在銷售渠道上拓展,充分發揮電商扶貧的方式,通過“雲端”實現消費者和銷售者的“屏對屏”“面對面”,讓“大數據”轉換為農民銷售農産品的“大數字”,真正地讓貧困群眾的腰包“鼓起來”。
挖掘特色産業,讓“資源”變“品牌”。悠久的文化歷史,古色古香的小鎮其實也是重要的脫貧資源,要把這些資源用起來,尤其需要更完整地挖掘這些文化資源,加大宣傳的力度,讓領導幹部通過“代言”“直播”等方式,為這些地方“打CALL”,提升文化的知名度。在遊客的服務上做得更細緻,讓文化不僅僅成為激發貧困群眾鬥志的精神力量,更成為貧困群眾擺脫貧困的亮麗風景線,才能夠讓濃郁的文化味飄得更遠。
越是在決戰時刻,越是需要保持定力,下定決心,在創新上深耕,才能夠以“出其不意”的方式,為脫貧攻堅注入全新的力量,激發更強的鬥志,讓貧困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