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面丨抗疫前線 張伯禮院士收到了這份特殊的生日禮物
1月27日,年逾七旬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趕赴武漢,參與新冠肺炎的救治工作。2月12日,張伯禮率領209名醫護人員組成的中醫醫療團隊進駐江夏方艙醫院。年逾古稀臨危受命,輕傷不下火線,連續奮戰五十多天,他有著怎樣的心願?抗擊疫情的哪個瞬間,觸動了他的淚點?《面對面》專訪中央指導組專家組成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
3月19日,已經在武漢抗疫前線奮戰了50多天的中央疫情防控指導組專家組成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迎來了72歲生日。同一天,武漢新增確診病例、新增疑似病例、現有疑似病例第一次全部歸零。張伯禮説,這是最好的生日禮物。
臨危受命“這份信任是無價的 絕對不能推”
1月26日,大年初二晚上,正在天津忙於指導疫情防控的張伯禮,接到了中央疫情防控指導組飛赴武漢的通知。1月27日,作為中醫醫療救治專家,張伯禮隨中央指導組乘機抵達武漢。説到來武漢時的情形,張伯禮一時哽咽難言。
張伯禮:知道當時武漢的疫情很重,也有思想準備要來,甚至自己想申請來,但是來那個瞬間。這麼一下觸到淚點上了。
記者:為什麼説到這個時間的時候,您反應會這麼大?
張伯禮:一個是悲壯,因為當時武漢已經從那知道情況是很嚴重的,並且當時對新型冠狀病毒的了解遠遠不像現在了解那麼多,我這個歲數本身在這擺著,説明疫情很重才讓我來負責,否則不會讓我這個老頭來。
記者:您可以説不來嗎?
張伯禮:絕對不能説,沒想到不來,一點都沒想過,不緊張不會叫你來,這是一個。第二個領導叫你來就是一份信任,這份信任是無價的,絕對不能推。
針對當時醫院人滿為患,確診患者、疑似患者、無法排除感染可能的發熱患者、確診患者的密切接觸者“四類人員”存在交叉感染風險的狀況,分層分類管理,集中隔離成為中央指導組的決策。
2003年,張伯禮曾組建中醫醫療隊,抗擊非典。17年後,他臨危受命參加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提出了在西醫沒有特效藥、疫苗的情況下,對集中隔離的疑似患者實行中醫治療,“中藥漫灌”一是別錯失治療時機,二是安慰情緒的建議,被中央指導組採納。
在中央疫情防控指導組的推動下,武漢開始徵用學校、酒店作為隔離觀察點,併為集中隔離的疑似患者普遍服用以治濕毒疫為主要功效的中藥袋裝湯劑。
張伯禮:剛開始中藥推得很難,有人説中藥沒效,所以我説這次特別感謝中央指導組,特別感謝黨中央國務院領導的決策,支援中藥,要不我們也不敢那麼大膽去做。當時我開出方子來,試著給湖北一個叫九州通的企業打電話,我説現在有那麼個事,能不能幫忙做點藥?他説沒問題,你説做多少我們都能做,我們都全力配合。我説沒有錢,現在不知道誰給錢,因為這個事不是短期煮幾天,可能是長期的,我相信政府最後會埋單。人家不問價錢,直到現在也沒問。第一天3000袋,第二天就10000袋,我當時説的名不好聽,“中藥漫灌”,就是全都給。
令人欣慰的是,通過普遍服用中藥,集中隔離的很多發熱、疑似患者病情得以好轉,效果不錯。
張伯禮:從疑似病人裏最後確診的病人開始能確診到90%,隔離以後喝中藥七八天以後再檢查,這些確診的病人裏邊大幅度下降,下降到30%。服用中藥還起到了一個隔離、安撫人心、鑒別的作用。有的病人幾天好了,不燒了,這是治愈了。他可能就是個流感,因為那時候也正是流感的季節,所以他可能就治好了。還有的病人雖然不燒了,但一檢查核酸是陽性的,這可能就是個確診病人,就到定點醫院把他隔離開。還有一個我覺得最大的問題不是治療問題,是恐慌,那時候給我關在裏邊不給我任何藥吃,我覺得是無助的。沒有藥,跟一天吃幾副藥吃兩袋藥不一樣,讓病人覺得最起碼我吃藥了。
中醫“承包”方艙醫院 564個輕症患者一個未轉重
2月初,在中央指導組推動下,武漢著手將會展中心、體育場館等改造為14家“方艙醫院”,集中收治新冠肺炎輕症和普通型患者。張伯禮與同是中央指導組專家的劉清泉教授寫下請戰書,提出籌建一家以中醫藥綜合治療為主的方艙醫院。2月12日,經中央指導組的批准,張伯禮作為名譽院長,率領由來自天津、江蘇、湖南、河南、陜西等地中醫醫療團隊組成的“中醫國家隊”,進駐武漢市江夏方艙醫院。
張伯禮:我在湖北中西醫結合醫院、武漢中醫院已經收治過輕症病人,用中藥治療完全能治好,但我們最後也説中西醫結合。我這裡邊也有西醫的儀器設備,一些急救的藥物也有,這樣病人也放心,我們也放心。
據統計,從2月14日開艙,到3月10日休艙,江夏方艙醫院在26天運營中,共收治新冠肺炎輕症和普通型患者564人,其中治愈482人,82人包含14名有基礎病的患者按照休艙要求轉至定點醫院,所有患者中沒有1例從輕症轉向重症。
張伯禮:564個病人裏沒有轉重的,按照一般情況這些病人裏邊有6%到10%要轉成重症,我們一個沒有。病人退燒了,有些人還是模棱兩可,但很重要的是,血裏的指標變了。冠狀病毒對人的傷害很大,損害人的免疫功能,免疫功能表現在你身體的白細胞數量都在下降,特別是中性粒細胞在下降,淋巴細胞在下降,所以造血的功能都受到影響。但是我們發現這些病人好轉以後,他的淋巴細胞數上去了,白細胞數上來了,就是症狀改善了,血裏的生化指標在改善。
自己簽字摘除膽囊 “絕對不能撤離前線”
除了江夏方艙醫院之外,後來,在武漢市投入使用的全部方艙醫院的治療中,中藥的使用率超過了90%。那段時間,指導臨床、進入隔離病區察看患者、親自擬方、巡查醫院等等,張伯禮不分晝夜高負荷工作。2月15日淩晨,張伯禮膽囊炎發作,腹痛難忍,中央指導組的領導強令他住院治療。2月19日淩晨,張伯禮接受微創膽囊摘除手術。手術之前,張伯禮讓醫院不用徵求家屬意見,自己簽字。手術很成功,但手術之後,張伯禮的雙腿又出現血栓,必須臥床。
張伯禮:兩個腿要伸直待著,最少要待兩個星期,我説兩個星期可真不行,實在是不行,我儘量聽話,一個星期,多給點藥,之後住了一個星期。
記者:如果不聽話,您會跑到哪兒去?
張伯禮:定點醫院你不去啊,方艙你不去嗎?
記者:您想幹嗎去?
張伯禮:我想指揮戰鬥。我説我聽話,在房間裏待著,在房間裏就可以處理很多事了。腿的事我第一次説,我跟學生都不説。
記者:您為什麼不想讓別人知道?
張伯禮:動搖軍心,在這期間國家中醫局一直往回趕我,讓我回天津去。
記者:為什麼當時讓您來三個月這時候又趕您?
張伯禮:他説你有病了,你那麼大歲數了,人家都挺害怕你在這出點好壞誰擔責。
記者:您想回嗎?
張伯禮:絕對不可能的,我是絕對不回。剛鋪開打仗,你怎麼就撤離戰線了。
兒子也來支援武漢 電話兒子“幹你的活兒 不許來看我”
也就是在張伯禮手術後的第三天,2月21日,他的兒子,天津中醫藥大學第四附屬醫院執行院長張磊帶領天津市第十二批援漢醫療隊來到了武漢。按照張伯禮的要求,張磊沒有去探望父親,而是直接去了江夏方艙醫院駐地。
記者:在這麼非常特殊而且很危險的疫情嚴重地區,你們兩個做同一件事情,想不想跟你父親見面啊?
張磊:想,中管局的領導也允許我可以先去協和醫院看看父親。
張伯禮:他説來,我説你打住,我説你來了不就問候問候嗎?你又不能幫我治療,又不能減輕我的痛苦,你問候電話裏問候就可以了,堅決不能來。
記者:爸爸在醫院裏,為什麼不可以看看呢?
張伯禮:不來好,那邊隊伍是給你派活的,你來了以後,你到這看耽誤時間。
同在武漢20多天 父子相見10分鐘 “我沒想到他瘦了15斤”
之後,雖然同在武漢,但因為各自忙於工作,除了電話溝通之外,父子二人並沒有見上一面。3月10日,江夏方艙醫院休艙,父子倆在武漢共同抗疫20多天后首次見面,見面時間僅有10分鐘。
張磊:我看他瘦了,但我沒想到父親瘦了15斤。當天下午2點出艙,我們天津隊全體隊員在方艙醫院對面照合影,正好大夥兒看見我父親,他們都喊他張校長。我的隊員就告訴我,隊長,校長過來了,咱能請校長來照張相嗎?後來我就跑過去請他過來,他也特別高興,説應該陪天津隊員們照張相。我問他,身體還行吧,他説挺好的,不用管,回去帶好隊伍。
在抗疫前線過72歲生日 “武漢清零就是最好的祝賀”
除了在輕症患者身上普遍使用中醫中藥之外,在武漢,中醫也進入ICU,輔助西醫參與重症救治,中醫藥治療新冠的經驗成為中國方案的亮點。
按照統一部署,3月17日,張磊與天津市第十二批援漢醫療隊返回了天津,但張伯禮依然堅守武漢。他説:“這回我把膽留在了武漢,更加與武漢市民肝膽相照了!”
張伯禮:中醫是能解決一些重大問題的,我應該多幹一點,好的東西應該為中國人健康服務,為人類健康服務。中醫和西醫優勢互補,是中國人的福氣。
我們採訪的當天,也就是3月19日,“封城”第57天,武漢新增確診病例、新增疑似病例、現有疑似病例第一次全部歸零。這也是張伯禮特殊的生日禮物。
張磊:大家都非常高興,我估計您回天津的日子也應該不遠了,您在武漢注意身體。今天是您72歲生日,生日快樂。
張伯禮:武漢清零就是最好的祝賀了,告訴整個天津醫療隊的同志們,第一個趕緊休整好,第二個總結好,跟家裏人團聚,趕緊回到醫院正常工作,並且還要做好準備。現在海外需要中醫藥,你們都有一線經驗了,還要準備去海外。
張磊:我們也有這樣的準備,去了一定完成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