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戰疫最前線】從火線集結到隔離房的15小時:醫護人員如何自我平衡?

2020-03-02 20:04:00
來源:央視網
字號

  央視網消息(記者 朱春燕 林濤)“疫情還在繼續,我不能重復那些脆弱。”近日,援武漢ICU男護士高源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拒絕再談疲憊。他的話觸動了網友,也引發了心理醫生的關切。面對高度緊張的工作和工作之後隔離的生活空間,抗疫一線的醫護人員如何調節才能保持戰鬥力?

  在2月29日的新聞發佈會上,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醫管局監察專員郭燕紅介紹説,全國派出的精銳醫療力量現在已經達到了4.2萬人,其中護士2.86萬人,他們在患者的醫療救治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戰“疫”還在繼續,患者還在等待救治。醫護人員唯有向前,向前,才能看到戰“疫”的曙光。

  火線集結和隔離房的15個小時

  去年年關,武漢暴發疫情,出門應佩戴口罩、勤洗手的消息迅速傳及每一個人。遼寧的ICU護士高源注意到,已有部分省市的醫護人員前往武漢支援。作為一名有著14年ICU經驗的“老兵”,他説:“當時就做好前往武漢的心理準備了。”

  ICU的護士是緊缺人才,短時間內很難找人替代,他們需要熟練操作監護儀、呼吸機、血透機和ECMO等專業設備。

  1月25日,夜班結束回到家,高源就收到所在醫院即將前往武漢支援的資訊,他隨即報名。第二天,也就是大年初二,遼寧首批支援湖北的醫療隊便抵達武漢。臨行前,面對六歲兒子的不捨,他解釋説:“那裏需要我,我要去幫助更多的人。”

  接受了防護技能培訓之後,1月30日,高源與一起來支援的醫護人員被分配到不同的醫院參與救治工作。三個班次的上班時間分別是8點到16點,16點到0點,0點到8點。每天8小時上班時間,1小時左右交接班、穿脫防護服的時間。

  ICU病房的時間是分秒必爭的,儀器數據的任何變化都關乎患者的生死。時間從下班之後才開始慢下來。交接班完成之後,高源會乘上專門開往酒店的大巴車。這段時間,每次十多分鐘車程的窗外,雨後初晴,陽光明媚,聲聲鳥鳴和路燈照亮的樹蔭,構成了他對武漢的印象。

  回到酒店,除了換洗、吃飯等日常,病房患者的危急和緩和情況會在他腦海中一遍遍回放。高源説,雖説自己這個職業是“看慣生死”的,但是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每搶救回一個患者他都會感到激動,而沒有搶救回的時候,也會覺得無比沮喪。

  但不論如何,自從到武漢參與救治以來,高源每天都會在朋友圈發一句“今日平安”,讓千里之外的家人朋友安心。2月9日是母親66歲的生日,他特意開了一瓶黃桃罐頭,“寓意是逃過一劫”。他説,原計劃年後要帶母親到醫院做手術的,但是受疫情影響,計劃只能推遲,祈禱母親也能戰勝病情。

  思慮過多讓高源原先就有的神經衰弱更加明顯,他幾乎每天晚上都要靠安眠藥才能入睡。

  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心理科主任王旭梅了解到高源的情況後,跟高源進行過溝通。作為心理醫生,也作為抗疫一線的戰友,她試圖鼓勵高源傾訴。王旭梅直言,長時間處於這樣的狀態會抑鬱,也叫慢性疲勞綜合徵或創傷後應激障礙。不過,高源“説得不多”,他擔心自己會打破戰鬥狀態。

  普遍存在的心理壓力需紓解

  1月25日,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區被確定為新冠肺炎定點救治醫院。隨後,該院精神科便開展了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護理人員心理狀態的問卷調查。該科室護士長袁小萍整理問卷統計得出結論:全院共有1596名護士參與調查,結果顯示輕度抑鬱和焦慮以上的超過30%。

  袁小萍整理了提示卡片發放給護理人員,包含此次工作與以往工作不同的提示和遇到不同情況的解決方案。

  “我會行動不便,衣服笨重,眼鏡起霧,面部被壓得生痛,全身不透氣。”“患者會焦慮、煩躁、抑鬱,還有因隔離治療引起的埋怨、不講道理和不配合。”

  新冠肺炎突然暴發,醫護人員對患者的病情變化沒有經驗。袁小萍説,讓他們了解到可能出現的情況並做好心理準備尤其重要。

  2月14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副主任曾益新在發佈會上表示,在新冠肺炎疫情緊急心理危機干預指導原則中,將一線醫務人員列為重點干預的第一級人群,提出有針對性的干預措施和建議,並開設11條心理援助專線和7個心理網路平臺,24小時接聽一線醫務人員的諮詢。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精神科副主任舒暢這段時間就在為一線醫護人員做心理診療。她認為,從情緒的壓抑程度來看,處於輕度壓抑的醫護人員佔多數,主要體現在睡眠不好、情緒的控制能力變差,但往往他們自身沒有察覺到這些問題。

  “我不緊張,我只是睡不好,我就是來看看有沒有能讓我好好睡覺的辦法。”一位從新疆來支援的醫護人員,她自己以為睡不好是由於兩地的作息時差導致的。溝通之後,舒暢發現其實是緊張的工作已經讓她産生了心理壓力,後續又經過幾次溝通,才讓其狀況得到緩解。

  舒暢介紹説,科室還為醫護人員提供了音樂療愈電臺、正念與減壓治療以及手工製作治療,以放鬆的環境讓他們舒緩緊繃的神經,沉澱心靈。她特別指出,音樂療愈與普通的聽輕快音樂不一樣,需要有語言引導,才能達到放鬆助眠的效果。

  與以往不同的是,此次疫情中尋求心理支援的醫護人員有較多是在網上諮詢的。王旭梅于2月14日隨遼寧醫療隊抵達襄陽支援,在這之前,她和團隊就開始通過網路為醫護人員提供心理諮詢支援。他們建立了醫護人員心理支援微信群,通過同理心的安慰、疏導、分析、鼓勵,幫助醫護人員紓解心理壓力;鼓勵醫護人員在閒暇時間寫日記、錄視頻、在防護服上作畫,來表達自己的情緒。

  “就像每天投入緊張工作的時候顧不上自己,休息的時候才會感覺到疲憊一樣,心理問題還會延續至疫情結束之後,需要漫長的修復期。”王旭梅説。

 

[責任編輯: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