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陪著這個城市慢慢變好
疫情發生後,武漢沒有被按下“暫停鍵”,還有他們在陪著這座城市慢慢變好。
“我們志願者的行動能夠讓武漢慢慢變好,就夠了”
做完一天志願工作的楊雪推開家門探頭看著坐在沙發上的媽媽,她發現媽媽的表情不太對。
“媽媽,你這是什麼表情啊?”
穿著睡衣坐在沙發上的媽媽聲音大了起來:“你要我什麼表情!我擔心你啊!”但説完又笑了起來,“我不反對你做志願者,但是你得先把自己保護好,要不然你給別人添麻煩。”
疫情下的武漢,公共交通受到了影響,楊雪開始開車接送做護士的妹妹上下班,她這才意識到一線醫護人員的日常出行已經成了難事,想著他們要到崗,卻沒有人去接送他們該怎麼辦,楊雪打開朋友圈,看到很多物資募集群、志願者互助群等等,想到和妹妹一樣的醫護人員們,她“啪地一下就點進去了”。
通過網路,楊雪發起成立了志願者車隊。很快,69個志願者加入了她的團隊,大家一起接送醫護人員和轉運物資。從1月底到現在的20多天裏,他們一天也沒有休息過,累計接送醫護人員超過800人次,運輸物資超過500噸。
和往常一樣,這一天楊雪又匆匆上路了,她接到通知要去洪山區團委把一批捐贈衣物轉運到醫院和社區。經過長江大橋的時候,她衝著負責安檢的警察喊了一聲“加油”。她説之前走長江大橋時,安檢的警察向她敬了個禮,説了一句“辛苦了”。他們互不相識,卻互相加油鼓勁。
傍晚六點半,楊雪運完了最後一批物資,可她還不想回家,準備翻一下微信群,看看有沒有醫護人員有用車的需求。翻著翻著才突然想起來自己的防護服破了。“衣服破了之後防護是不到位的,是不能去接送醫護人員的。”她的志願者車隊有詳細的規範流程,她不能違反,做志願者不能只有一腔熱情,這不僅是為了保護自己,也是為了保護他們每天接送的人。
和楊雪一樣,不少武漢當地人自發組織了志願者車隊,承擔起了接送醫護人員、轉運物資的任務。疫情並沒有讓武漢按下“暫停鍵”,有千千萬萬像楊雪一樣的人正在奔波著。她説:“用武漢話説就是‘武漢人不慫,武漢人不服輸!’”
“這裡的鄰居們需要我”
2月9日,在“應收盡收”的政策指導下,武漢市硚口區營北社區的社區書記趙峰心裏最大的一塊石頭總算可以放下了。營北社區共有1600戶居民,疫情發生以來已經有19位居民確診感染新冠肺炎,都已經找到了接收的醫院。趙峰説,只要居民核酸檢測顯示陽性,12個小時左右就能夠入院治療。
除了保證新冠肺炎病人的就醫出口暢通外,趙峰牽掛的還有社區內密切接觸者的身體情況。密切接觸者需要居家隔離,趙峰和其他社區工作人員就需要每天聯繫隔離居民,了解其身體情況。他們每天説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有什麼不舒服和需要幫忙的,就給社區打電話。
2月17日,武漢市發出最新通知,開展為期3天的拉網清理大排查。這也是疫情發生以後對社區封閉要求最嚴格的一次,沒有特殊原因,居民都不能出門。
趙峰的工作容不得一絲鬆懈。這一天,有居民提著菜籃子就準備出門,趙峰趕忙上前詢問情況。“不出去買點東西的話,沒有東西吃了。”趙峰立馬協調解決:“催緊一點,讓他們早點送來。”原來前段時間趙峰就開始想各種辦法找供貨商購買物資,但還是無法滿足社區所有居民每天的需求。他又建了幾個“買菜群”,號召居民預訂第二天要吃的菜。快到中午的時候,蔬菜先來了,下午兩點,肉也送到了。
之前準備自己出去買菜的居民對趙峰説:“如果你們需要志願者,我來支援!”
趙峰在這個社區住了很多年,他説:“來來去去都是我的老鄰居,這次的疫情把我們又緊緊地牽在了一起。”
他們為醫護人員築起一道堅實的防火牆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一線醫護人員全力以赴治病救人。在這些衝鋒陷陣的醫護人員身後,還有一支隊伍專門負責他們的防護工作,他們的專業叫醫院感染控制,吳安華就是一名院感專家。他説他們的工作就是要為醫護人員築起一道堅實、安全的防火牆。
下午5點,吳安華來到廣西第七批支援湖北醫療隊的駐地,這已經是他當天的第四場防護培訓了。像這樣的培訓,吳安華已經開展了80多場,經他培訓的醫療隊醫護人員超過一萬人。他説:“醫護人員的安全防護,任何一個細節都不能放鬆,怎樣強調都不過分。”
1月21日,吳安華從長沙趕到武漢,深入武漢市肺科醫院、中南醫院等定點醫院調查醫院感染控制的情況。大年初一那天,他還馬不停蹄地奔波于各駐地間,跑了200多公里,給6個醫療隊進行培訓,培訓人數超過1000人。
越來越多的醫護人員從全國各地馳援而來,與時間賽跑、與病毒較量。為了給戰鬥在一線的醫護人員築起安全防護的屏障,這位年近60的院感專家一天都沒有休息過,他曾用5天時間完成了對30支醫療隊近4000人的培訓。
如今,吳安華已經在戰“疫”一線的湖北武漢堅守了一個月,他就像一個敏銳的“滅火隊長”,總能覺察到醫院內部感染防控可能出現的漏洞,提前消除隱患。讓他欣慰的是,目前,前來支援武漢的各地醫療隊員已有4萬餘人,沒有一人感染新冠病毒。(文/王汝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