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中國社工迎“新機遇”面臨“成長的煩惱”
(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之下中國社工迎“新機遇”面臨“成長的煩惱”
中新社蘭州2月20日電 (記者 丁思)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全民自覺硬核“自我隔離”宅居家中,社區治理成為了這場全民戰“疫”中最重要的“末梢神經”,社會工作者成為了基層抗疫的主力軍,讓這支原本有些“冷門”的社會力量迎來發展“新機遇”,亦面臨諸多“成長的煩惱”。
社會工作者,簡稱“社工”,不是利用閒暇獻愛心的“志願者”,他們是在社會救助、社會慈善、青少年服務等社會服務機構中從事社會服務工作的專業人員,被稱為維護社會和諧的“潤滑劑”,將社會關懷延續到政府公共服務尚未週全的角落,在中國內地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
入戶摸排、卡點執勤、消殺作業……在甘肅蘭州城區內的街道、社區,隨處都可見社工忙碌的身影,來自蘭州幸福裏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的社工賀亞雄便是其中一位。
“社區是疫情的‘後方主戰場’。”賀亞雄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説,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社會流動加快,社區治理呈現出需求多樣化、主體多元化等特徵,治理難度和方式愈加複雜,專業服務力量的加入不僅關照民眾所需,亦是時代發展所趨。
賀亞雄和同事通過連結政府、企業資源,滿足社區民眾日常需要;發起志願者團隊,解決人員不足的短板;開通社工援助熱線,提供諮詢資訊服務。
隨著疫情蔓延,社區民眾心理變化、複學復工人員返蘭、出院患者的社區回歸等問題愈加顯性化,“尤其是疫情結束後的大眾信任危機等次生災害,都需要專業社工來介入。”賀亞雄説,重大社會事件推動民間力量的興起,社會工作將迎來新一輪發展契機。
不僅在偏遠的西北甘肅,中國多地社工都投入到疫情阻擊戰中。諸如武漢招募專業社工提供肺炎防治支援性志願服務;廣州社工實施“紅棉守護熱線”服務行動;成都社工四處奔波協調物資……
以“面對面”為主要專業技巧方式的社工,如今要面對“居民隔離”的尷尬,這給蘭州市西固區愛如陽光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理事長李霞帶來極大挑戰,“線上模式”成為突破口。
疫情給中國社工所帶來的挑戰遠不止這些,細碎的日常社區工作常有人將社工和志願者劃等號;通才培養模式下的社工並不能細化到心理、醫務、老人等具體領域和特定群體,工作界限模糊;加之薪酬待遇較低、社會地位不高、發展空間不大等歷史遺留問題,都成為社工成長道路上的“煩惱”。
從事社會學與社會工作研究的蘭州大學西北少數民族研究中心教授焦若水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分析説,中國政府不斷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社會治理創新是重要組成部分,疫情凸顯了基層治理單元的重要性,特別是整合在治理體系的最微觀“末梢神經”社區層面關鍵功能,活躍在一線的社工對疫情防控作用重大。
“社會工作在社會治理創新中不可或缺。”對於促進社工未來發展,焦若水建議,首先要教育先行,無論是在校專業培養和政府有關部門工作人員的繼續教育,都要逐步建立本土化社工培養模式;國家、基層政府部門要加大對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的招聘,為拓寬現有社工人才培養找到職業出口;提高職業待遇和社會聲望,促使社會工作在基層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進程中發揮建設性作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