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國家援鄂醫療隊員女醫護人員的戰“疫”一週

2020-02-03 11:18:00
來源:女性之聲
字號

“大年初二我們集體從北京出發去武漢,初三晚上就正式上崗。”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急診科主治醫師王軍紅告訴記者。

  

在武漢封城後的第十天,記者採訪了北醫三院隨第一批國家援鄂醫療隊員出征武漢,奮戰在抗疫一線的三名女醫護人員。

 

王軍紅是第一批國家援鄂抗疫醫療隊中的一員。1月26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從北京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中日友好醫院、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北京大學第三醫院6家在京委屬委管醫院,抽調重症醫學科、呼吸科、醫院感染科專家共121人,組建國家援鄂抗疫醫療隊,並於當天飛赴武漢。

 

在武漢抗疫一線的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臨床工作了一週,王軍紅感慨,抗疫工作刻不容緩,雖然工作時間長、壓力大,但作為一名醫生,在國家需要的時候去到患者最多、疫情最嚴重的一線,義不容辭。

 

王軍紅介紹,中法院區開始收治病人的第一天,從晚上9點到第二天早上9點,12個小時中收治了12名病人。第二天又收治了8名,到現在一共收治了28名病人。“目前病房基本已經飽和,但後續還會增加新的病房,也許還會收治新的病人。”

 

醫院為這28名患者配備了5名醫生輪流醫治、13名護士分兩班看護。

 

“通過治療,目前一部分患者的體溫現已經逐漸復正常。我們也還在觀察中,但是否能出院還需要等待做核酸的檢測和進一步檢查。”王軍紅説。

 

根據國家新發佈的新冠病毒的整治規範,結合病房實際情況,王軍紅所在的北醫三院援鄂醫療隊率先推出隔離病房運作管理機制,將救治流程規範化、標準化,以進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和救治水準。如何採集病史,如何制定治療方案,這些都是醫生在交接班時的溝通要點,以便於更快更準確的了解每一位患者的最新情況。

 

安排居住的地方距離醫院路程較遠、上下班時需要費力脫穿多層防護服、戴近視眼鏡的醫生和護士再佩戴護目鏡會産生霧氣遮擋視線……這些都是所有深入疫區的一線醫護人員需要克服的挑戰。

 

但比起克服自身遇到的這些困難,更緊迫的是要解決患者在住院時的心理問題,照顧他們的情緒。

 

“大部分患者在入院後心情敏感焦慮,情緒不佳。我們13名護士在對患者的人文關懷方面做了許多工作和努力。”北醫三院危重醫學科(ICU)護士長、北醫三院援鄂醫療隊副隊長李少雲説,比如及時對患者做一些心理疏導,寫“致患者的一封信”,告訴病人醫護人員始終與病患站在一起,細心看護,一直陪伴,多給他們一些精神力量。

 

“醫護患同心同德,一起扛過這場戰役。”李少雲説。

 

北醫三院感染管理科副主任袁曉寧在這一週的抗“疫”戰鬥中,為了工作曾長達30多個小時未睡眠。

 

早在2003年的“非典”戰“疫”中,作為臨床護士的袁曉寧曾在ICU病房工作過。因為有了那次的“抗疫”經驗,這次她作為北醫三院援鄂醫療隊臨時黨支部書記帶隊出征湖北。

 

時隔17年再次站在了疫情的一線,她沒有過絲毫猶豫和退縮,並得到了家人的支援和鼓勵。

 

回憶起17年前的情景,袁曉寧説,“當時的條件比現在的差得多,工作量也大得多。但我們最終還是戰勝了疫情,這次肯定也一樣。”

 

她在個人的“援鄂日誌”中寫道:“武漢,武漢!北醫三院來愛你,大北京來愛你,大中國來愛你,你還有什麼理由不儘快康復,春暖花開呢?”

 

記者問她什麼時候能回北京,她笑言:“不知道。不著急。”

 

據了解,按照國家衛健委統一部署,2月1日,北京大學三家綜合性附屬醫院組建了第二批援鄂抗疫醫療隊,由北大醫院院長劉新民、人民醫院黨委書記趙越、北醫三院院長喬傑帶隊,12名醫護、管理人員前往武漢,馳援戰“疫”前線。

 


 

來源/中新社

記者/余湛奕

編輯/全國婦聯網信中心 張珊珊

 

 

[責任編輯:劉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