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胡福明:做一個有情懷有擔當的知識分子

2020-01-27 11:21:00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字號

  【新春訪名家】

  光明日報記者 鄭晉鳴 光明日報通訊員 許應田

  開欄的話

  一元復始,萬象更新。變化的是歲月,不變的是真情。

  新春的腳步一日日走近,我們的記者又一次出發,探訪全國各地科技、文化、教育、衛生等領域的眾多名家,並把最深的祝福和最美的祝願,送給這些可敬可愛的知識分子。

  他們之中,有百歲畫家、“最美奮鬥者”周令釗,有法學家、“人民教育家”高銘暄,有九十高齡的作家、“茅盾文學獎”獲得者徐懷中,有物理學家、中科院院士陳佳洱,有藥理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秦伯益,有歷史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陳祖武……

  他們專業有別、個性迥異,但在他們身上,都閃耀著新時代優秀知識分子無私奉獻、淡泊名利的高貴品質。

  自今日起,本報推出《新春訪名家》系列專欄,陸續刊發記者從各地發回的報道,與廣大讀者一起,了解這些名家的現狀,傾聽他們的心聲,感知他們愛黨愛國的情懷。

  冬日的南京,雨絲紛紛,寒風裹挾著冷意。馬鞍山路和這座歷史名城大部分道路一樣,被挺拔的梧桐樹遮蓋,四週為靜謐的居民區所環繞。在這條看似普通的馬路邊一條小巷裏,隱居著一位見證並改變中國歷史的老人——胡福明。

  胡福明近照。許應田攝/光明圖片

  2018年,在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會上,胡福明被授予“改革先鋒”稱號。“我回家了!”這是胡福明當時在赴京領獎後,受邀到光明日報社後説的第一句話。

  回溯42年前,1978年5月11日,胡福明作為主要起草人,撰寫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文,以特約評論員的名義,刊發在《光明日報》上。這篇文章在中國理論界炸響了一聲春雷,在鄧小平的主持下,全國掀起一場關於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拉開了思想解放的序幕。

  一見到記者,胡福明便瞇著眼笑開了。談到與《光明日報》的緣分,這位年過八旬的老人言語中流露著親切。“一篇六千字的文章,定稿歷時8個月,當時光明日報社的楊西光、馬沛文、王強華等同志和我一起參與了修改。”胡福明説,“轉眼已經過去四十多年了,我對光明日報社的情感卻歷久彌新,可以説,光明日報社是我的家。”在胡福明看來,《光明日報》作為一份理論性強、為知識分子愛讀的報紙,應當牢牢地抓住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一主題,將實踐的經驗與理論相結合,進行宣傳報道。

  這些年,在胡福明的書桌上,《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等都是他經常翻閱的材料。他仍在思考更多、更迫切的現實問題。當記者問及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他有哪些研究時,老人眼中閃著光亮。

  “世界上目前沒有一個國家像中國這樣,可以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本國實際相結合得那麼好。”胡福明給記者列舉了四個例子,以展現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精深與高遠。首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他表示,新中國成立以來、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在解放和發展生産力、減少貧困、消除貧困方面取得了輝煌成就,中國幾千年來都沒有解決好的老百姓“吃飯”問題,終於在當下得到了解決。其次是矢志不渝地搞生態文明建設,“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是造福子孫萬代的。再次就是大力推進全面從嚴治黨,並且産生了全方位、深層次的影響。最後是牢固確立習近平強軍思想在國防和軍隊建設中的指導地位,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強軍之路。

  因歲月驅使,年輪更替,胡福明的視力已大不如前,執筆寫字的次數漸漸少了,但對於國情、省情,他仍然有著敏銳的洞察力。他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談全面從嚴治黨,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談提升江蘇企業競爭力,談科技成果轉化……他忘我地講述、發表著自己的觀點,望著這位胸懷天下的知識分子,記者不禁為他擁有的一顆與時俱進、樂於思考的心而深深折服。

  這個一直走在思索路上的時代老人,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穩步向前,不斷貢獻著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幾十年來,他思想的腳步一直緊跟著時代脈搏。其中,正體現了一位知識分子的家國情懷與責任擔當。

  關於中國的知識分子,關於《光明日報》如何與知識分子加強互動,老人也有著自己的思考。

  “《光明日報》要保持好與知識分子的密切聯繫,我的看法是要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以此作為整個報紙的指導思想。”胡福明説,“知識分子需要鼓勵、引導,而《光明日報》作為黨和國家聯繫廣大知識分子的橋梁和紐帶,更要擔負起自身的使命。報社要為知識界提供服務,同時要反映他們合理的訴求。”

  胡老的一番話,不禁令記者想到,去年在《光明日報》創刊70週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發來賀信,強調了報社“堅持與真理同行、與時代同步,團結、聯繫、引導、服務知識界”“把廣大知識分子緊緊團結在黨中央周圍”的要求。胡福明作為一個一直“與真理同行、與時代同步”的知識分子,其所思所想,與總書記對於《光明日報》的囑咐與寄託,是相一致的。

  先生精神矍鑠,思想不停。在採訪臨近尾聲時,他對記者説:“黨和人民培育我多年,講課、寫文章、宣傳馬列,也不足以回報黨和人民。現在,我的眼睛不好了,但我每天還會讓老伴兒為我讀報刊,有機會也會參加一些會議,希望能跟上這個時代,繼續為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綿薄之力。”

  離開胡老家時,已至正午,陽光不知何時出現,灑落在住所的庭院,門前松柏越發顯得蒼翠。胡老堅持送記者到門口,他説,過年了,希望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好,希望改革開放的腳步越走越堅實,希望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果不斷照亮每一個國人的未來……

[責任編輯:全志強]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