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 他靠養牛脫貧致富:説一千道一萬,要過好日子還靠自己幹!
交匯點訊 1月10日清晨6:30,記者從江蘇省泗陽縣南劉集鄉街上的雙威賓館出發,車沿眾王路行五六分鐘,停在路邊,然後沿溝邊的砂石小路,步行三四百米,來到了該鄉新華村董莊組的張其全家。剛要敲門,張其全夫婦把門打開了。“你們來得正好,每天7點左右喂牛,來,先看看我的牛!”張其全笑著打開牛棚的門簾。
牛棚與前院屋僅一路之隔,就建在自家門前的自留地上,佔地不到1畝。走進牛棚,中間一條通道,兩邊欄內各栓著一些牛,大小不一,顏色也不同,個個膘肥體壯。見張其全進來,本來挺安靜的牛立即“哞哞哞”地叫了起來,“到早餐時間了!”張其全笑笑。
靠門口一頭似乎還沒睡醒的大花牛還懶洋洋地躺著,“‘大花’是前年8月中旬買來的,當時花了6000元,一年零四個月了,現在至少800多公斤,可以賣兩三萬了。”“這第二頭黑牛是前年8月初花9000多元買的,現在起碼能有700公斤,應該也值兩三萬。”棚中共20頭牛,對每一頭,張其全都瞭如指掌。
隨後張其全開始給牛喂草料,一邊喂一邊介紹。“有了這些牛,我家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能有今天,真得感謝縣鄉村各級幹部的幫扶。”這句話張其全反覆説了幾次。
今年46歲的張其全沒什麼文化,更沒有能夠養家糊口的技術,身體患病,常年服藥,不能做重活,也就沒法出去打工。女兒上中學,兒子上小學,一家人的生活重擔全落在打零工的妻子肩上。“想掙錢,沒路子,又不能幹重活,當時真的急啊,頭髮大把地掉,你看,我的頭髮都被掉稀了。”張其全把頭伸向記者,頭皮依稀可見。
“當時如再找不到掙錢的路子,一家人就得吃低保了。”張其全説。
2016年,縣鄉村在給張其全家建檔立卡時了解到,張其全父輩養牛,而且他本人對養牛也比較懂,於是便建議他走養牛掙錢的路子,張其全感覺這個建議可行,養牛比較保險,也不用出大力氣,於是便在親戚的支援下,試著購買了5頭小牛犢,結果死了1頭,但最終仍然賺了些錢。2017年,村主任找到府,鼓勵他可以擴大規模,還幫他貸了5萬元小額扶貧貸款。他用賺的錢和貸款,把養牛規模擴大到17頭,結果死了5頭。“技術不過關,光靠僅有的那點經驗明顯不夠,當時真的傻眼了,但我沒放棄,總結原因,相信自己一定能養好!”張其全笑了笑,“我現在沒事時,就喜歡朝牛棚裏一坐,觀察各頭牛的狀態,只要它們有什麼不正常的舉動,都可以看出來,然後對症下藥。”
“牛鼻子沒汗,肯定生病了”“氣脹,可能是喂草料多了,食脹,可能是喂顆粒飼料多了”“新買回來的小牛,5個小時內不能給水喝,不能給料吃”“吃飽食,睡暖圈,一天多長兩斤半”……張其全的養牛經現在是一套一套的。
看張其全喂牛還真讓人有種享受感,整個喂牛過程一絲不茍,一點不馬虎。先給每頭牛喂一小把草料。“牛吃草,但不是吃得越多越好,吃多了會出現氣脹。”隨後,他開始配製混合飼料,鏟些酒糟放進兩口缸內,並加入麥麩、小蘇打、鹽、水等,攪拌幾分鐘,便做好了,一桶一桶地倒到每頭牛的槽子中,“小牛兩桶左右,大牛三至四桶,每天兩頓,早上7點,下午3點。”也許是張其全做的這種食物太美味,牛吃著還不時用舌頭舔著唇,似乎在表達讚許。等牛差不多享用完這些美食了,張其全又用塑膠桶端來顆粒飼料,每頭牛跟前一小鏟,“顆粒飼料也不能吃多,吃多了食脹,所以喂牛的各種飼料都必須定量,否則就可能生病”。
“經過這幾年邊養邊學,現在基本的養牛技術已經掌握了,牛棚中20頭牛中,我自己買的母牛繁育的小牛已經有3頭了。周圍已經有村民到我這兒取養牛經了,只要來,我就把我所懂的全教給他。”張其全顯得很自豪。
講講説説,轉眼近一個小時過去了,張其全給牛喂的第一頓食也結束了。“不好意思,忙到現在,讓你們一直在牛棚裏站著,到家裏去坐坐吧!”張其全搓了下手説。在前屋墻上,一本《宿遷扶貧結對卡》顯得很特別,張其全拿下來送到記者手中,“你看,這就是縣鄉村為我家建的扶貧檔案,上面有我家收入情況。”記者看到,在張其全家脫貧過程欄目下記錄著這幾年的每人平均收入:2017年,5813元;2018年,17500元;2019年,19200元。
“兩月前剛賣了5頭牛,賣了10萬多元。現在養牛基本上不用借貸了,全家正計劃到縣城買套房子。”張其全説。“那是否打算擴大養牛規模?”聽了記者的問話,張其全看了眼牛棚,信心滿滿:“這個想法還是有的!”
就在去年,張其全因脫貧致富獲得了鄉里頒發的“自強不息”獎,他的獲獎感言是:“説一千道一萬,要想過上好日子,還得靠自己好好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