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長江禁捕退捕調查:財政有缺口,漁民保障問題待解

2020-01-08 09:49:00
來源:澎湃新聞
字號

  【編者按】

  “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已成為長江經濟帶建設發展的首要規矩。

  發源於世界屋脊的“母親河”長江,自西向東奔流6300余公里匯入東海。2019年是《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行動計劃》的實施之年,摸清了長江生態狀況的家底,修復行動陸續開始實施;2020年,將是長江大保護的成效驗收之年。即日起,澎湃新聞將通過一系列報道,用文字、圖片、視頻、360度全景、H5等多種形式,呈現和記錄長江大保護行動中,“人、水、魚、場”等元素發生的轉變。

  自從兩年前第一次聽説長江流域要實施禁捕退捕,很多50歲以上,像梅燕安一樣的漁民就陷入不安,他們一面期待著政策儘快確定,一面又為未來擔心。

  梅燕安今年56歲,她的丈夫張華文也已年過六旬,夫妻二人常年在江西鄱陽湖捕魚,他們覺得上岸後無法找到新的工作。2019年10月前後,退捕方案確定後,他們聽説政府在回收漁船漁具,還將為每一戶有捕撈證的漁民家庭解決兩個名額的社保問題。他們隨即決定,拿到補償款後,今後靠著社保安度晚年。

  但很快,有漁民發現,漁船漁具的收購價格、社保的檔次標準並不如他們所想,許多漁民雖然在2020年1月1日前將漁船拖上了岸,但並沒有交給相關部門進行回收銷毀,“許多人還在觀望”。

  2019年12月30日,江西九江市湖口縣農業農村局工作人員稱,目前該縣已將漁民的漁船拖上岸,確保2020年1月1日前鄱陽湖及長江上沒有漁船進行生産型捕撈,“社保、補償及培訓等相關工作將在之後陸續展開。”

  實際上,在退捕工作中面臨相應問題的不止湖口縣。九江市都昌縣農業農村局2019年12月25日作出的“關於長江禁漁政策實施相關影響”情況工作彙報提到,目前江西省沒有統一的社保政策,現有的中央禁捕補償資金主要用於漁船和漁網具的收購,該縣財政缺口較大,能夠出臺的社保標準檔次較低,退捕後,部分漁民可能會出現返貧現象。

  “各縣農業、人社和財政部門都已經參與進來,困難的確不少,我們會全力克服。” 九江市重點水域禁捕退捕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工作人員稱。

  上岸轉産

  上岸轉産17年後,葉曉文仍然以漁民自居。2013年,他與其他8名漁民一起購置了一艘工程船。此後,他的主要工作從捕魚,變成了碼頭建設、吊機安裝、躉船定位等。這艘工程船每年能給船上的每個人帶來十余萬元的收入。

  每年夏末秋初,在捕魚旺季,葉曉文和他的漁船還是會出現在鄱陽湖上捕魚,他説,自己是漁民的兒子,不管做什麼,捕魚的本事不能丟,就算轉業,他仍然在水上討生活,“漁民就是這樣,一旦離開水,有再大的力氣都使不出來。”

  實際上,轉産對於葉曉文來説,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他回憶稱,從1998年開始,鄱陽湖開發採砂,此後漁民的作業區逐漸被採砂船、工程船和貨船等大型船隻搶佔,收入大不如前,那時他已經有了危機感。

  2003年前後,湖口縣對葉曉文所在的漁村進行了整體移民搬遷,一百餘戶漁民全部搬至湖口縣洋港小區。

  那一年,葉曉文與其他8名漁民花光了的拆遷補償款,並在銀行貸了上百萬元,籌錢購置了現在的工程船。“現在想起來,其實當時也是冒了很大風險。一開始也過得很苦,接不到活兒就沒錢賺。新房驗收後,我因為貸款壓力,一家人就住在毛胚房裏,直到一年以後才開始裝修。”

  在葉曉文的意識裏,如果沒有來自生計的壓力,他更願意捕魚為生。他説,小時候跟著父母捕魚,一家人勉強能解決溫飽問題。後來隨著機械化捕魚的普及,捕魚不再需要太多體力,“如果長期在水面上搞,最多時,一年能賺到20萬元,即便是一些只在閒暇時捕魚的漁民,一年也能掙到七八萬元。”

  葉曉文説,現在國家開始禁漁,即便是對於他這樣已經不靠捕魚為生的人,每年也要損失七八萬元,而那些沒有土地,一年到頭都在水上捕魚的專職漁民,生活就更難保障。

  正如葉曉文所説,梅燕安在禁捕前兩年開始就一直在為之後的生存問題擔憂,她與很多和她一樣年紀偏大又沒有耕地的漁民進行過討論,希望能從中得到一些思路,好為以後早做打算,但最終她得出退休一個結論,“如果政府能解決社保問題,我就指著這個生活,搞點伙食費就可以了。”

  生存難題

  據九江市農業農村局統計,2018年,九江市全市水産品産量共45.15萬噸,産值約84.46億元,這在九江市當年農林牧漁業産值中的佔比超出了四分之一。2019年,九江全市水産品總量較上一年又上漲了3.2%,達到46.6萬噸,這組數據對應著九江市約13900余名漁民,其中包括兼業漁民9300余人,專業漁民4600余人,覆蓋九江市13個縣(市、區)16個專業漁村。

  梅燕安等失地漁民對於未來生存問題的擔憂並非空穴來風。九江市重點水域禁捕退捕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2019年12月24日作出的《九江市重點水域禁捕退捕工作進展情況彙報》(以下簡稱:《情況彙報》)中也曾提到這一問題。

  《情況彙報》顯示,涉及退捕的專業漁民沒有生産性土地或每人平均在三分地以下,世代以捕魚為生,老弱病殘居多,大部分在45歲以上,文化程度低、就業技能和門路少,鄱陽湖的漁民絕大部分患有吸血蟲病,重症患者佔有三分之一,醫療花費多,本來就生活困難,上岸轉業更難,所以漁民退捕後,光靠社保養老金,會有諸多生活困難。

  除漁民轉産轉業的實際困難外,上述《情況彙報》中,還提到了退捕工作的資金缺口問題,其中提到,都昌縣、永修縣、廬山市等鄱陽湖退捕縣(市、區)退捕漁民多,財政相對困難,退捕工作除上級部門撥付的資金外,需地方財政配套兜底,解決船網回收、社保醫保、過渡期生活補助、就業引導培訓等資金,缺口較大,財政捉襟見肘。

  上述《情況彙報》作出的次日,都昌縣農業農村局作出《“關於長江禁漁政策實施相關影響”情況工作彙報》(以下簡稱:《工作彙報》),其中提到,該縣于2019年6月開始啟動捕撈漁民調查摸底工作,該縣漁民每人平均耕地較少,保障水準不高,95%以上漁民選擇了300元最低繳費檔次參保,60歲以後每月僅能領取141元養老金。

  關於補償和社保政策問題,都昌縣農業農村據在《工作彙報》中指出,全省沒有統一的社保政策,現有中央禁捕補償資金主要用於漁船和網具收購,該縣財政缺口較大,能夠出臺的社保標準檔次較低,退捕後,部分漁民可能會出現返貧現象。

  對於漁民上岸後即將面臨的生存難題,九江市重點水域禁捕退捕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工作人員稱,退捕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有關部門通過前期摸底已經基本掌握,目前初步計劃,在漁民上岸後,通過就業培訓、提供公益性崗位、發展漁村旅遊經濟和集體經濟等方式幫助漁民增收,“各縣農業、人社和財政部門都已經參與進來,困難的確不少,我們會全力克服。”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