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日常消費向細分領域延伸 美好生活需要這些新職業

2019-12-13 09:43: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美好生活需要這些新職業(民生視線)

  隨著收入水準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追求有品質的生活,日常消費向細分領域延伸,為此提供服務的新職業也日益增多。這些職業有哪些特點,需要具備哪些專業技能?從業者有怎樣的體驗?提高服務品質,消費環境、消費觀念還需要有哪些改變?讓我們走近他們身邊,一探究竟。

  ——編 者

  營養與體重管理師陳葙南——教你“吃回”健康來

  本報記者 施 芳

  忙,這是陳葙南給記者的第一印象。

  第一次給她發微信已近晚上7點,她回復:“我馬上開一個微信會議,回頭聯繫您?”

  遲遲未見回復,第二天,記者撥通電話,只聽見她語速飛快:“我這邊還有客戶,改時間再聊吧!”

  12月1日上午,在北京市三里屯的一家健康俱樂部內,記者終於見到了陳葙南。她現在的身份為營養與體重管理師。為何從事這一職業?“大學時學的是食品營養學專業,2015年生寶寶後,既為體重發愁,更為健康擔憂。”她説,懷著幫助更多人養成健康生活習慣的願望,索性辭職加入了一家營養保健品公司,工作至今。

  參加活動的人陸續趕到,陳葙南和搭檔笑意盈盈地走上臺,今天活動的主題是“體重管理挑戰賽”。稱體重,測體脂……小胡獲得了本週的減重項目第一名。在大家的歡呼聲中,這名20歲的臨床醫學專業大三女生笑逐顏開:“體重減輕了,精神狀態也更好,感覺自己變美麗了許多。”她對自己的體重格外警覺,“一超重,身體各項機能都容易出問題,單靠節食減肥,不僅瘦不下來,營養不均衡還對身體危害很大。”

  “要低油少鹽,七八分飽,多吃些粗糧,油炸食品儘量不吃。”公司職員小余顯然對營養搭配頗有心得。此前,她中午點外賣,晚上忙應酬,大吃一頓後回家倒頭就睡,一年足足長了30斤,“人沒精神,漂亮衣服都穿不了,挺受打擊的。”

  “基礎代謝是什麼?基礎代謝和新陳代謝的區別是什麼?”17歲的職高生小黎一邊聽講座,一邊認真記筆記。身高1米8,體重230斤,走路帶喘,直到此時,這名胖小夥才意識到不能胡吃海喝了,“父母挺支援我來學習營養知識,花錢買健康,畢竟身體好比什麼都強。”

  “原先人們吃飽就行,後來講究吃好,現在更關注營養搭配。”忙完活動已是下午1點,顧不上吃飯,陳葙南快速回復著顧客的微信。在一個名為“空中營養”的微信群中,群友們每天曬午餐,陳葙南則會逐一點評,同時分享營養健康知識,指導三餐搭配。線下,她不定期組織一家一菜、體重管理挑戰賽、K歌等豐富多彩的活動。

  今年8月,陳葙南在大興高米店租了一間58平方米的場地,辦起了自己的第一傢俱樂部,取名“越萊悅健康”。短短3個月,已有322個顧客加入,六成以上為外地顧客,每月營業額超過10萬元。

  4年來共幫助296人養成健康飲食習慣,自己的收入也有大幅提升……談起“成績單”,陳葙南信心滿滿:“現在居民收入水準提高了,吃飽不是問題;更多人在追求吃得健康。體重管理是一個新興行業,營養師職業前景很好。看到顧客們越來越健康自信,我雖然忙點,還是挺開心!”

  “旅拍”設計師淩雲龍——為你拍下最美的風景

  本報記者 韓俊傑

  淩雲龍的家,位於安徽省黃山市歙縣岔口鎮周家村。這是個皖南大山深處的村子。

  早些年,淩雲龍跑運輸,把村裏的山貨往外運。如今,他已是當地小有名氣的攝影家,村裏的祠堂中,他拍攝的照片正在展覽。各個季節的大洲垣,美不勝收。

  從“跑運輸”到“玩攝影”,何以有這麼大的變化?“幾年前,外地朋友跑來攝影,問起村裏哪景色最美。”淩雲龍回憶,他就帶著朋友去村子周邊的山上。雲海、青山、黛瓦、白墻,皖南的山水村落一覽無余,宛如仙境。攝友滿載而歸,淩雲龍也摸到了一些“門道”。

  一來二去,淩雲龍也對攝影著了迷,買了單眼相機。他把拍好的照片放在朋友圈裏,供大家品評,也漸漸讓周家村所在的“大洲垣”有了名氣。

  現在的淩雲龍,練就了“看天辨景”的本事。根據天氣,就能知道今天有沒有雲海,在哪個山頭拍攝角度最佳。為了摸清大山的“脾性”,淩雲龍起早貪黑,三年下來掌握了許多數據。“今天的溫度是12度,肯定是有雲海景觀的。”

  攝影技術跟誰學?“雲龍的師傅多著呢!全國各地的攝友來拍攝,都是他的師傅。”安徽省攝影家協會副主席潘成笑著説。原來,在帶攝影團拍照的過程中,淩雲龍抓住機會請教,逐漸也學到了攝影技術。加上潘成等攝影家的幫助,淩雲龍進步很快。

  “現在,光我加入的微信攝友群就有100多個,經常有攝影團來周家村采風。”淩雲龍自豪地説。“雲龍攝影之家”也對外開張,旺季時不少攝友還得打地鋪。“攝友一年比一年多,去年村裏一共接待了6萬人。”

  隨著攝友越來越多,淩雲龍開始與村民“抱團發展”。村裏有8戶村民的閒置房屋被修葺一新,開辦農家樂,一年下來能有幾十個攝影團進來。

  在淩雲龍的帶領下,周家村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偏遠山村,變成了攝影愛好者的“網紅”打卡地。“萬一沒有雲海景觀,遊客會不會失望?”記者問道。“不會,我們把村裏的留守老人們組織起來,通過傳統的手工藝製作展演,給大家創造拍攝場景,也同樣能讓大家滿意。”另一方面,老人們也有了一份收入,多的甚至能達到幾千元。

  周家村曾是省級貧困村,有135戶貧困戶,不少通過辦農家樂實現脫貧。隨著收入的增加,村民們感受到了攝影給山村帶來的變化。“村裏的道路比以前乾淨了,村民的精神狀態也大變樣,村里正在建設遊客接待中心,明年就能夠運營。”淩雲龍告訴記者,他又招聘了兩個村民擔任“旅拍”引導員。

  “攝影給小山村帶來了巨變,我自己也樂在其中。”淩雲龍感慨,把美景記錄下來,傳播出去,他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用攝影帶動村民富起來,結識各地攝友,則給他帶來更大的快樂。

  心理諮詢師吳楓——理解的大門隨時敞開

  本報記者 胡婧怡

  在遼寧省瀋陽市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吳楓的診室很特別,房間內一面墻上貼滿了各式各樣的畫作:水彩筆勾勒的家、彩色鉛筆填充的五色斑斕的孔雀、一隻被涂得漆黑的大鳥……吳楓用手把畫在墻上撫平,“這些都是患者創作的,其實每張畫的背後都有相應的含義。”

  作為心理門診的副主任醫師,最近幾年吳楓變得越來越忙了。“由於社會節奏越來越快,人們對心理保健更加關注,很多人找到府來做諮詢。”

  吳楓介紹,來就診的患者一般會先做心理測驗等檢查,之後她會針對每個人的情況設計治療方案,程度較輕的患者建議做心理治療,中度以上的可能需要藥物治療、物理治療。

  一場心理治療談話下來,吳楓並不輕鬆。“很多人覺得心理治療更偏向社會學科,不如精神科專業性強。但其實這是一項極具綜合性和創造性的工作。” 在吳楓看來,每位患者都是獨特的,治療方案也是非常個體化的,醫生在談話時一刻也不能分心。“你總是要根據當時的情況去跟他共情,有時看似醫生只説了一句話,但這句話卻會把對話引向另一個方向,這背後卻是很久的思考,綜合了大量的知識積累、過往經驗以及不同來訪者的個體化因素。”

  有時,心理諮詢師也需要心理諮詢。吳楓説,心理諮詢師的自我體驗、接受同級或上級治療師的督導也很重要,為此她會定期找同行做個人體驗或參加督導活動。“心理諮詢師也要自己去體驗成長的經過,讓人生變得更開闊,這既是為了更好地幫助來訪者,也是自身成長的需要。”

  “心理治療的過程中,如果方式方法不當甚至粗暴地強迫對方回憶創傷經歷,很可能對來訪者造成二次的心理創傷。”吳楓説,目前社會上開展心理健康服務的主要有三類,除了精神科醫生本身可以從事心理治療外,還有一部分註冊心理師和大約15萬名獲得國家認證的心理諮詢師。一段時間內由於心理諮詢師水準參差不齊,影響了這個行業的整體形象。雖然2017年以來,國家已停止發放心理諮詢師的從業資格證,但行業規範和監管還應繼續進行。“從社會心理服務體系來看,目前心理諮詢師可以在心理知識普及、成長諮詢等方面廣泛地發揮作用,但從事心理治療則需要更為專業的教育背景。”

  前兩天,吳楓接收了一位孕婦患者,對方已經意識到自己的情緒和狀態都很糟糕,問到原因時卻不願多説。與患者之間建立起信任需要過程,通常談話的深度和過程的長短取決於不同個體。跟患者建立良好的關係是取得療效的關鍵,這次患者還沒有做好心理治療的準備,先通過物理治療為其緩解了症狀,“等她做好準備,理解的大門隨時為她敞開。”

  家居收納師辜井——“整理”讓生活更有序

  本報記者 田 泓

  初冬的上海,陽光和煦。週末上午,家居收納師辜井如約來到客戶瑩女士家中。瑩女士從事金融管理,衣著打扮講究,有一個18歲的女兒。可走進房間,辜井卻有些錯愕——瑩女士已經故去十年的丈夫遺像擺在客廳顯眼處,家居陳設一如當初人未走時。

  瑩女士像是自言自語:“我不敢觸摸這些東西,這裡有我太多留戀,像一根繩索拉扯我不敢開始新生活。”她常常忍不住對女兒發火,然後獨自流淚。

  “每件物品都有故事,留下能讓你快樂生活的物品,而不是讓你痛苦的回憶。”在辜井的建議下,瑩女士撤下遺像,留下結婚照。

  整理衣物時,瑩女士突然淚流滿面。原來,那件泛黃的衝鋒衣是先生離開前一天剛買回來的,準備全家登山時穿。“放棄吧,你已經不需要這個了。”辜井輕聲勸道。

  辜井找來儲物盒,將瑩女士最終保留的五件物品收好,放在儲物間不常用櫃子最上層。

  辜井讓瑩女士挑選一件母女倆都喜歡的先生的遺物,瑩女士將先生在女兒7歲生日時寫的卡片放在展示櫃。辜井把女主人經常閱讀的書籍擺上騰空的擱架,又將閒置的臺燈放在幾個角落,燈光讓房間一下溫暖起來。

  收納完畢,房間煥然一新,瑩女士心情豁然開朗,將微信簽名改成“成功的每一步,取決於整理的第一步”。

  “80後”的辜井有13年從醫經歷。2013年,因為關於“家居積塵與上呼吸道感染”的研究,讓她開始關注家居收納這個全新領域。通過在網上發帖提供公益家居收納服務,辜井積累了300個家庭的收納案例,並在此基礎上,組建了擁有6名專職和20多名兼職家居收納師的團隊,制定了上海收納師任職資格標準。

  收納師和普通家政人員區別在哪?入行之初,辜井因為被叫“阿姨”心裏咯噔一下,但收納完畢,客戶就改口稱“老師”。辜井説,家居收納不是一味“斷舍離”或傳授疊放等整理技巧,而是幫助客戶找到隱藏在“亂七八糟”後的痛點,重構物品擺放邏輯,再造空間,讓生活活色生香。“我希望客戶通過收納服務,養成有序的生活習慣,兩年之內不要再找我幫忙。”

  辜井團隊先後服務過3000多個家庭,理工背景的她注重案例收集和數據分析,要求團隊成員為每位客戶撰寫收納日記並回訪,從中總結規律。辜井發現,即使經過精心收納,過了15天,家居陳設又會趨亂。她總結出“二十四節氣收納法”,建議每兩個星期對家居收納進行微調,可以免去“大動干戈”集中整理。她逐漸摸索出收納行業的服務規範,比如不帶大包入戶、不觸碰貴重物品、不介入客戶家庭矛盾等。

  辜井收納服務的範圍正在從家庭向外延伸,越來越多的企業、學校和社區成了她的新客戶。她剛與一家車企簽約,合作打造中國家庭的車載收納場景。今年,上海全面實施垃圾分類,不少小區結合“美麗家園”改造,請她為居民普及收納知識,讓“大家”和“小家”一起變靚。

  江蘇某地城管部門找到辜井,希望她能為菜場環境整治出點子。調研發現,菜販們最關心的是如何多掙錢。辜井教菜販們將葉菜、根莖分門別類,依時令對菜品進行搭配擺放。小小的改變,貼近了菜販和顧客的需求,也縮短了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距離。

  今年,辜井把更多精力放在收納知識的培訓和普及上。她寫了4本書,有行業培訓教材,也有兒童繪本,還到社區、企業、學校做了200多場講座。“希望普通人通過收納,讓生活變得更加美好。”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