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賦予經濟政策框架新活力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經濟的發展對一個國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分析研究2020年經濟工作時強調,要堅持宏觀政策要穩、微觀政策要活、社會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框架,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結果導向,提高宏觀調控的前瞻性、針對性、有效性,運用好逆週期調節工具。
國家強首在經濟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首先是建立在強大的經濟實力基礎之上的復興。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經濟建設與發展,以強烈的責任擔當,一路披荊斬棘,一路破浪前行。逢山開路,遇水架橋,不斷創新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體系,把經濟制度優勢轉化為經濟治理能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一系列新成就,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不斷提升。
穩定是發展的基石。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站在戰略全局高度,針對國內外宏觀經濟形勢變化,注重經濟的平穩健康發展、結構調整優化,加大改革開放,突出改善民生,在準確分析的基礎上,作出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重大判斷,形成了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決貫徹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的經濟發展思想,成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解決了新時代經濟發展"怎麼看""怎樣辦""如何干""為誰幹"的大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多次強調,堅持統籌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堅持宏觀政策要穩、微觀政策要活、社會政策要托底,努力實現三者有機統一。為推進新時代經濟建設與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實踐證明,堅持宏觀政策要穩、微觀政策要活、社會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框架,是我們經濟工作取得顯著成效的關鍵,因此,我們必須繼續堅持這一政策框架,不斷賦予其新活力,切實把經濟制度優勢轉化為經濟治理效能。
堅持宏觀政策穩,讓增長步伐更穩。從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看,外需承壓、內需不振的情況還比較突出,宏觀經濟內外形勢依然比較複雜,消費和投資對於經濟增長的拉動效率正在發生變化,經濟放緩趨勢已延伸到更多領域。此時,作為支撐經濟發展的宏觀政策不適合大的調整,更需要從配合和協同上加以思考,保持政策穩定的耐心,確保供給體系不斷優化,需求體系持續升級,金融體系更加適配,以宏觀政策的穩定,把握好結構調整機遇,鞏固好結構調整成效,以穩求進,切實維護經濟發展的順暢與均衡,保持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
堅持微觀政策活,讓發展基礎更牢。微觀市場主體既是社會財富的創造者,也是經濟發展的基石。微觀政策活,市場環境就更成熟,市場活力就會增強,消費者潛力就會增大。而堅持微觀政策要活,就是要堅持實事求是原則,因時因地因人而制定適時的政策措施,目的是保護好各種所有制企業産權和合法利益,以此提高企業投資信心,改善市場預期,調動企業、群眾等社會各方面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活力,增強經濟發展後勁,夯實發展基礎。
堅持社會政策托底,讓民生事業更強。社會政策是一個整體,包括了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與就業、住房保障,以及對老年人、殘疾人、兒童等特殊人群等方方面面的保障。這些本身也是人民群眾美好生活嚮往最基本的起始點。堅持社會政策托底,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觀念的具體體現,是守初心擔使命的使然,也是推進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舉措。堅持社會政策托底,就是要繼續搞好社會救助,完善社會救助體系和社會保障體系,實現病有所醫,老有所養,孤寡鰥獨有基本的生活保障,以此維護社會公平,預防社會問題,增進社會和諧。既有效促進經濟與社會良好發展環境的形成,也極大地彰顯社會制度優越性,增強廣大人民的"四個自信"。(作者係天府評論新聞觀察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