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發揮基本經濟制度顯著優勢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2019-11-12 15:05:00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字號

  【學術筆談】

  作者:劉鳳義(南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經濟學院教授)

  編者按

  基本經濟制度是經濟制度體系中具有長期性和穩定性的部分,對經濟制度屬性和經濟發展方式具有決定性影響。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簡稱《決定》)指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既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又同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生産力發展水準相適應,是黨和人民的偉大創造。為了深入學習貫徹《決定》的精神,本刊特邀專家就《決定》中有關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內容撰文解讀。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全面回答了在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上,應該“堅持和鞏固什麼、完善和發展什麼”這個重大政治問題,是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綱領性文獻。其中關於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內涵的重大突破,為進一步明確我國基本經濟制度顯著優勢,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了基本遵循。

  深刻理解基本經濟制度內涵的拓展

  基本經濟制度是經濟制度體系中具有長期性和穩定性的部分,對經濟制度屬性和經濟發展方式具有決定性影響。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對基本經濟制度內涵的認識隨著實踐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從公有制為主體、其他經濟成分為補充;發展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再發展到本次全會提出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這一新變化拓展了基本經濟制度的內涵。這種拓展既堅持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又體現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是一次重大的理論創新。

  依據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理,一個社會的基本經濟制度是由該社會的社會生産關係決定的,並體現和反映這個社會生産關係的運動規律。對社會生産關係運動規律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加以認識:

  一是從生産力和生産關係的辯證關係方面看,生産力決定生産關係,有什麼樣的生産力發展水準,就需要有什麼樣的生産關係與之相適應。我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就決定了我們的生産關係還不能實行單一的公有制,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成為必然選擇。生産關係對生産力具有反作用,我們黨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核心就是調整生産關係中不適應生産力發展的內容,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滿足人民需要。

  二是從生産資料所有制的性質上看,一個社會生産關係的性質是由佔主體地位的生産資料所有制性質決定的,不同性質的社會制度對解放和發展生産力提供的空間也不同。資本主義私有制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也曾經對推動生産力的發展發揮過重要作用,但隨著新科技革命的不斷興起、社會分工的不斷深化,資本主義私有制越來越不適應新的社會生産力發展的要求,局限性越來越明顯,2008年以來美國等發達國家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就是明顯的例證。我國建立了公有制為主體的所有制制度,為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空間。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用70年的時間走完了西方國家幾百年的發展歷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與我們黨帶領全國人民始終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所有制結構,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顯著制度優勢密不可分。

  三是從生産關係內部結構上看,生産關係由生産、分配、交換和消費等環節構成,它們之間相互聯繫、相互作用。生産決定分配,有什麼樣的所有制就有什麼樣的分配製度,因此把所有制和分配製度納入基本經濟制度不難理解。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時代,分好“蛋糕”和做大“蛋糕”同等重要,讓人民共用發展成果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落腳點,因此,把分配製度納入基本經濟制度,有利於更好把握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的辯證關係。需要指出的是,在現代社會,無論是生産決定分配、交換和消費,還是分配、交換和消費反作用於生産,往往是通過市場經濟作為載體來實現的。而市場經濟總是與一定的社會制度相結合的,在不同社會制度下有不同的特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區別就在於,我們把社會主義制度與市場經濟有機結合,形成了獨特的制度優勢。《決定》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納入基本經濟制度的內涵,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也産生了不同理解,有人認為這是為了突出市場經濟的作用,也有人提出市場經濟不屬於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等。筆者認為,單純就市場經濟本身來説,並不是我們的制度優勢,市場經濟也不是我國的發明,但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偉大創新,就在於把社會主義制度與市場經濟有機結合,形成了我們的制度優勢。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納入基本經濟制度,也正是基於這一點,而不是單純基於市場經濟本身。因此,説我國市場經濟的時候,任何時候都不能丟掉“社會主義”這個定語。如此,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納入基本經濟制度,與所有制、分配製度構成了相互聯繫、相互支撐、相互促進的關係。

  四是從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辯證關係上看,經濟基礎的性質決定了上層建築的性質,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們的社會主義建設始終是在探索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辯證關係中進行的,實現了多方面的制度創新。這次《決定》明確概括了十三個制度方面的顯著優勢,提出“突出堅持和完善支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作有效的制度體系”,凸顯了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運動規律的深刻把握,更加自覺地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乎規律地向前發展。需要進一步指出的是,基本經濟制度不同組成部分對上層建築的決定作用也是不同的,其中所有制是基礎,公有制是基石,如果把握不好這一點,就會地動山搖。我們的人民代表大會根本政治制度、共産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等,都是建立在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這一制度基礎上的。

  綜上,我國基本經濟制度內涵的拓展表明,我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這對於更好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具有重要的意義。

  牢固樹立對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顯著優勢的自信

  新時代,我們黨在總結新中國成立70年尤其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提出了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新內涵,是人民的選擇、歷史的選擇、國情的選擇,是對我們經濟制度優勢的新提升。

  歷史事實表明,人類社會自從有市場經濟以來,從來就沒有標準的、教科書式的市場經濟發展道路和模式。任何國家的市場經濟都是具體的、歷史的,都是與一個國家的制度體系相結合的,不存在超越歷史、脫離國情和社會制度的抽象的市場經濟。今天我們發現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市場經濟模式不同,發達國家之間、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市場經濟模式也各具特色。縱觀世界上不同市場經濟發展模式,我們會看到,沒有哪一種模式能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樣,在短短幾十年的時間裏創造出如此大的發展奇跡。而且實踐還在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充滿了生機和活力。

  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自覺探索把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市場經濟在資源配置方面的長處有機結合起來,創造了人類社會一種全新的市場經濟模式,具有超越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各種模式的制度優勢和巨大活力,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顯著優勢主要體現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滿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作為社會主義生産的根本目的,不斷保障和改善民生、增進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這就從根本上克服了資本主義生産目的的弊端。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所有制結構,既有利於探索國民經濟有計劃、按比例發展規律,為不斷縮小地區差距,防止兩極分化,維護社會公平正義,集中力量辦大事奠定了經濟基礎;又有利於調動各類經濟主體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和經濟發展的活力。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既有利於崇尚勞動光榮,鼓勵勞動創造,調動全體勞動者的勞動積極性;又有利於調動各類要素所有者的積極性,讓勞動、知識、技術、管理等各類要素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使各種資源都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堅持共用發展理念、走共同富裕道路,這有利於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促進社會和諧,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堅持發揮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兩方面的優勢,既遵循現代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又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獨特優勢,不斷創新宏觀調控方式,將當前與長遠、總量與結構、供給與需求有機地結合起來。堅持更高水準對外開放,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順應了歷史潮流,遵循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把堅持獨立自主和推動經濟全球化結合起來,把“走出去”與“引進來”結合起來,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普惠共贏方向發展。堅持中國共産黨對經濟工作的領導,不僅有利於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更為自覺探索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有機結合、更好駕馭市場經濟為社會主義服務、為人民服務提供了領導保障。

  我國基本經濟制度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形成的制度,是植根中國大地,具有深厚中華文化根基的制度,是為中國人民乃至世界人民謀幸福的制度,是能夠持續推動擁有近十四億人口大國進步和發展、確保擁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華民族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進而實現偉大復興的制度,對此,我們沒有理由不自信。

  努力推動基本經濟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

  制度和治理之間是相輔相成、相互支撐的關係,制度是指一系列規則,是對規律的反映;治理則是制度的實踐,是對規律的駕馭。好的制度需要有好的治理,進而轉化為好的效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顯著優勢,要通過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轉化為治理效能,從而産生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我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體目標是明確的:到我們黨成立一百年時,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顯成效;到二〇三五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全面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鞏固、優越性充分展現。為了更好地實現這一總體目標,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努力推動基本經濟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

  一是堅持和完善黨對經濟工作的領導。黨的領導是基本經濟制度顯著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的根本保證。黨對經濟的領導,起到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核心作用。實踐反覆證明,只有黨的領導才能確保我們的經濟發展沿著正確的政治方向前進。離開黨的領導,我們的經濟發展就會迷失方向,誤入歧途。黨領導好經濟,需要我們的黨員幹部成為懂經濟的行家裏手,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指出:“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學好用好政治經濟學,自覺認識和更好遵循經濟發展規律,不斷提高推進改革開放、領導經濟社會發展、提高經濟社會發展品質和效益的能力和水準。”在黨的領導下,充分發揮各級黨組織和全體黨員幹部的帶頭作用,是我們推動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的根本力量。

  二是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所有制結構。要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所有制結構。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切實維護公有制主體地位。通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和國有資本,在市場競爭中增強國有經濟的競爭力、創新力、控制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通過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放大國有資本功能;努力發展新型集體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援、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完善構建親清政商關係的政策體系,改進營商環境,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和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健康成長。充分發揮我國的所有制優勢,鞏固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經濟基礎。

  三是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分配製度。要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堅持按勞分配原則,努力探索按勞分配的實現方式、實現機制,發揮按勞分配在公有制經濟中鼓勵勞動創造、調動勞動者積極性的作用。健全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要素參與分配的機制。增加勞動者特別是一線勞動者勞動報酬,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鼓勵勤勞致富,保護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調節過高收入,清理規範隱形收入,取締非法收入,促進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縮小收入差距。健全再分配調節機制,完善滿足居民基本需要的制度和機制等。充分發揮我國的分配製度優勢,解決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中的物質利益關係問題,朝著共同富裕目標邁進。

  四是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把兩方面優勢都發揮好。貫徹新發展理念,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健全推動發展先進製造業、振興實體經濟的體制機制。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推進要素市場制度建設,消除阻礙要素合理流動、公平競爭的各種體制、機制障礙,建設更高水準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等。充分發揮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勢,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

  《光明日報》( 2019年11月12日 11版)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