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美麗中國網路媒體生態文明行】錦溪祝甸村:金磚古窯的兩種記憶

2019-11-08 00:43: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台灣網11月8日蘇州訊 (記者 尹賽楠)百年前的爐火通紅,映照著純白的江南水鄉,而如今,那個時代早已不復存在,可人們對於它的記憶,仍舊完好無損地保留了下來。跟隨“美麗中國網路媒體生態文明行”採訪團的腳步,我們來到素有“中國民間博物館之鄉”的美麗古鎮,一同探尋這座承載著無數文化記憶的小村……

如今的祝甸村,白墻黑瓦,竹韻生香。(台灣網 尹賽楠 攝)

  祝甸村,位於錦溪鎮西南、長白蕩西岸,區域面積0.62平方公里,共有村民268戶,總人口786人。歷史上,這裡曾是“金磚”的製作加工地,有著悠久的燒磚歷史和文化,至今村內仍保留著華東地區分佈最集中、保存最完整的古窯群遺址。

  走進祝甸村,一根碩大的煙囪瞬間映入記者的眼簾,緊挨著它的,是一座荒廢許久的磚廠,而與之相連的,正是浩瀚的長白蕩……水泊岸浮,古老的窯房猶如一葉扁舟,顯得清冷而又孤寂。

  “與周邊村鎮的喧囂不同,祝家甸村曾擁有燦爛的金磚文化,但由於這項技法逐漸失傳,並慢慢淡出了人們的視線,村裏人開始背井離鄉,或到鎮上,或去城裏打工,祝家甸村在很長一段時間幾乎門可羅雀……”錦溪鎮黨委宣傳委員趙瑜告訴記者,技法陳舊,加之燒磚産生的污染給當地生態環境造成的嚴重影響,磚廠的廢除工作尤為迫切。然而,一座1980年代村民自建的磚廠,保留著村裏大多數人的記憶,如果進行拆除,那麼這段回憶就只剩下殘破的片段,無法挽回。“因此,保留廠址,成為了最後的決定。”

當初保留下來的磚廠,搖身一變成為古窯文化園。(台灣網 尹賽楠 攝)

  近年來,錦溪鎮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突出生態人文,依託“水園田居”資源稟賦和“窯”“水”“農耕”特色文化,全力打造“最水鄉”田園鄉村風貌,推動“水美錦溪”在高品質發展中躍上新臺階。大力踐行“文化+旅遊”發展模式,在“産業、創業、就業”“自治、法治、德治”“生態、生活、生機”上下功夫,發揮祝甸磚窯文化館和古窯遺址公園的載體作用,傳承窯文化。

  如今的祝家甸村,漸漸地發生了很多變化,不止村容村貌,就連村民們的觀念也在慢慢發生轉變。“作為宣傳員,我們並不是將政策強行灌輸給村民,而是通過潛移默化的宣導,幫助他們認識到環境改變所帶來的益處,使村裏人和村外人都懂得這個鄉村的價值與魅力,讓這座歷史悠久、風光秀美的鄉村重新煥發活力。”説到這裡,記者注意到,趙瑜的臉上寫滿了自豪。

錦溪鎮黨委宣傳委員趙瑜向記者講述她的故事。(台灣網 尹賽楠 攝)

  “其實不只是我,昆山的領導幹部,在推進鄉村振興的工作中都像打了雞血一樣,過程雖然漫長,但我們都充滿了信心。”趙瑜説,雖然每天回家很晚,工作也很辛苦,但自己很喜歡這裡,“在有限的時間裏,多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這就是我的動力。”

  在中國廣袤的土地上,還有很多感人的故事正在上演,而我們的旅程,只是剛剛開始……(完)

[責任編輯:尹賽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