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談我國營商環境排名提升:背後是政府的重視和改善
【新時代民營經濟和高品質發展】
經濟日報北京10月26日訊 記者曾金華報道:10月24日,世界銀行發佈了《全球營商環境報告2020》,中國的排名從2019年的第46位提升至2020年的第31位,大幅提升15位。
世行每年發佈的這個報告有什麼特點?營商環境排名躍升背後反映了什麼?就相關熱點問題,記者採訪了營商環境研究專家、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商學院教授吳劍峰。
問:世界銀行《全球營商環境報告》的指標體系有哪些特點?
答:營商環境的英文是DoingBusiness,通俗地講,就是在各個國家做生意的難易程度。從世行的報告來看,這五年來中國排名大幅上升,説明在中國做生意是越來越規範、越來越容易了。
要讀懂世界銀行《全球營商環境報告2020》,首先需要了解其指標體系的特點。第一,全生命週期性。世行關注的十大指標覆蓋了企業從成立、日常經營到可能破産的全週期流程,從各個環節來考評一個國家的營商環境。第二,預測性。世行基本上是用一個國家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的數據來預測2020年的營商環境(納稅指標除外,用的是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全年的數據)。第三,客觀性。世行報告的數據資料來自各國的政府部門、企業、仲介機構等,但是主要以企業的反饋意見為準,而且調研的企業是自身隨機抽選的。第四,動態競爭性。世行報告對全球190個經濟體進行動態的、競爭性的排名;這意味著一個國家營商環境有所改善並不代表排名一定提升,這取決於其他經濟體的相對改善程度。
問:營商環境排名上升背後反映了什麼?
答:從世行近五年的全球營商環境排名來看,我國的營商環境大幅改善,排名不斷提升。在《全球營商環境報告2016》中,我國位列第84位,當年是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營商環境改善最顯著的國家;2020年報告中,我國排名第31位,五年中上升了53位,並且連續兩年成為全球營商環境改善最為顯著的前十大經濟體。
營商環境排名上升的背後反映的是中央和地方政府對營商環境的高度重視,通過出臺並有效落實一系列改善營商環境的相關政策和法規,真正做到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努力提高企業和群眾的獲得感。
營商環境的改善是一個系統工程,覆蓋了企業發展的全部生命週期,這就需要一個國家抓好頂層設計,從思想意識、政策法規、流程優化、部門協作、服務效率等多方面齊頭並進、統籌安排。
過去五年,黨中央、國務院對優化營商環境進行了重要的決策部署,一方面,先後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政策,例如《國務院關於實行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的意見》《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快推進“多證合一”改革的指導意見》《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壓縮企業開辦時間的意見》《國務院關於線上政務服務的若干規定》等;近日,國務院公佈《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從制度上提供了法律指引和保障。
另一方面,以北京、上海為代表的地方政府對改善營商環境非常重視,成立專項小組來協調、推進營商環境的改進工作,不斷落實“放管服”各項優化營商環境的措施。譬如,北京市2018年公佈了首都優化營商環境的“9+N”(九項主要政策和N項配套措施)所有政策,確立了298項任務清單,當年完成了其中117項任務,2019年計劃完成102項任務。
問:世行報告是第三方評價,企業感受又是如何?
答:通過對企業實地調研,我們發現大部分企業在過去五年中都能充分感受到營商環境的改善,獲得感非常強,對各級政府在營商環境方面付出的努力表示認可。
譬如納稅方面,《全球營商環境報告2005》提到中國企業平均納稅次數是37次,需要準備35天時間;《全球營商環境報告2016》納稅次數降到9次,需要11天左右的準備時間;而在2020年報告中,納稅次數降到7次,準備時間降到6天左右。我們今年訪談了北京市51家企業納稅負責人,他們認為近年來繳納稅費種類、納稅稅率、準備時間和便利程度均大有改進。
問:下一步如何繼續優化營商環境?
答:前面説過,世行營商環境報告的排名具有動態競爭性。這就意味著營商環境的改善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因此,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需要看到中國和領先經濟體之間的差距。我們可以取長補短,進一步借鑒排名領先經濟體的政策法規和具體舉措,不斷優化我國的營商環境。
展望未來,我相信在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原則指引下,隨著《優化營商環境條例》的頒布和實施,以及京滬兩地既有深化改革措施的穩步推進,中國營商環境的國際競爭力將不斷提升,為各類市場主體投資興業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良好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