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增速有所放緩怎麼看?(經濟數據辯證看①)
開欄的話
三季度主要經濟數據近日發佈。前三季度,面對國內外風險挑戰,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各地區各部門迎難而上、紮實工作,國民經濟運作總體平穩,經濟結構持續優化,民生福祉不斷改善。
怎樣全面、客觀地看待當前經濟形勢?本報今日起推出“經濟數據辯證看”系列報道,從增速、就業、消費、物價、糧食生産、外貿、居民收入等經濟數據入手,看亮點、析問題、解疑惑、增信心,引導公眾正確看待經濟形勢,理性認識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10月18日,中國經濟“三季報”亮相,前三季度6.2%的增速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依然名列前茅。各種指標顯示,中國經濟發展健康穩定的基本面沒有改變,支撐高品質發展的生産要素條件沒有改變。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穩中向好、長期向好是中國經濟沒有改變也不會改變的大趨勢。展望未來,中國經濟平穩健康可持續發展具備充足支撐條件。”
總體平穩 來之不易
如何評價當前經濟增速?受訪專家學者幾乎都給出了八個字,“總體平穩,來之不易。”
——這是一個全球領先的增速。
“儘管增速有所放緩,但前三季度6.2%的增速放在全球仍是一個高增速。”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毛盛勇説,“初步預計,在全球經濟總量一萬億美元以上的經濟體中,這個速度是最快的。”
——這是一個“穩”字當頭的增速。
在當前經濟增速下,主要宏觀指標仍然保持在合理區間,“穩”依然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厚重底色。
就業穩,飯碗端得牢牢的。9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2%,和上月持平;前三季度,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097萬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99.7%。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測算,目前中國經濟每增長1個百分點,新增GDP規模為1400億美元,遠高於過去水準。“同樣一個百分點的GDP增長,所帶來的就業數量比以往多得多。因此雖然增速有所放緩,但就業總量仍保持穩定。”
收入穩,錢包依然鼓鼓的。前三季度全國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6.1%,跑贏每人平均GDP增速。“從名義增長看,前三季度全國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8%,還是比較好的一個增長。”毛盛勇説。
物價穩,菜籃子裝得滿滿的。儘管9月CPI達到3%,但主要是以豬肉為代表的少數食品價格上漲因素導致的,扣除食品和能源後的核心CPI漲幅為1.5%,仍有小幅回落。前9月CPI平均漲幅為2.5%,屬於溫和上漲的水準。
——這是一個成色十足的增速。
在經濟運作總體平穩的同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腳步不停歇,經濟結構優化顯亮色。
看産業結構,服務業支撐作用不斷增強。前三季度,第三産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産總值比重為54%,比上年同期提高0.6個百分點;第三産業增長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60.6%,高於第二産業24.3個百分點。“服務業‘穩定器’作用不斷鞏固。”毛盛勇説。
看內生動力,創新創業創造活力奔涌。前三季度,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7%,快於規模以上工業3.1個百分點,佔全部規模以上工業比重為14.1%,比上半年提高0.3個百分點。1—8月,我國日均新登記企業達1.96萬戶,創新創業創造正匯成高品質發展的強勁動力。
處於合理區間 不必過於擔憂
儘管成績不錯,但一些人也注意到,如果將今年以來的GDP增速繪成一幅圖,一季度的6.4%、二季度的6.2%、三季度的6%將形成一條總體平穩、小幅放緩的曲線。如何看待經濟增速有所放緩?
——放眼世界橫向比,看待增速切莫一葉障目。全球經濟週期性放緩,影響了外需對中國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
“當前中國經濟增速回落,很大程度上是受世界經濟和國際貿易增長都在放緩的影響。”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匡賢明説。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10月15日發佈報告,將今年世界經濟增速預期下調至3%,較7月份預測值放緩0.2個百分點。這也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最低水準。IMF預計發達經濟體今明兩年經濟增速均放緩至1.7%,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增速分別放緩至3.9%和4.6%。前三季度中國經濟增速回落到6.2%,在世界範圍內依然表現優異。
——回顧歷史縱向比,看待增速也應與時俱進。中國經濟體量已是世界第二,即便增速稍微放慢一點,增量也相當可觀。
有人説,“中國GDP增速創27年新低”,可27年前,中國經濟是什麼樣呢?
剔除價格因素,目前中國經濟總量約是1992年的10倍,今天每增長一個百分點所帶來的經濟增量也相當於當年的10倍。今年三季度6%增速的“含金量”自然不可同日而語。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副研究員楊光普認為,隨著經濟總量增加和每人平均收入提高,經濟增速會逐步回落,這是德、日、韓等許多國家都經歷過的共同現象,不必擔憂。
——透過現象看本質,看待增速仍需保持平常心。當前增速不僅處於合理區間,也符合預期。
劉元春分析,今年我國經濟增長預期目標為6%—6.5%,三季度6%的增速沒有超出這一范圍。“在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外部不確定性增加的背景下,這個增速説明‘六穩’政策和逆週期調節是十分成功的。”
楊光普認為,我國經濟邁向高品質發展,短期內會引起一些“隱痛”,尤其是資源、環境、生態的約束不斷增強、債務率偏高和投資回報率下降的制約效應更加明顯,這些都會對經濟增長形成下行壓力。“但是,我們不應被數據‘遮望眼’,而應看到經濟增速有所放緩背後的邏輯及其合理性。只要經濟運作沒有滑出合理區間,增速的小幅放緩是可承受的,我們仍需保持戰略定力。”
長期向好趨勢不會變
儘管經濟下行壓力仍在,但一些指標的積極變化已悄然出現:9月製造業PMI有所加快,體現為新訂單指數、生産指數在加快;9月PPI環比上漲;近兩月,汽車生産和銷售降幅收窄。“這些都是比較好的信號,今年四季度,經濟保持平穩趨勢是有保證的。”毛盛勇説。
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發展前景依然十分光明。
消費潛力依然巨大。我國擁有近14億人口,中等收入群體達4億多人,居民收入穩步增加,是全球最具成長性的消費市場。前三季度,在全部居民最終消費支出中,服務消費佔比為50.6%,同比提高0.7個百分點。
“據估算,我國城鄉居民服務消費佔比要到60%—65%才會趨於平穩,這意味著服務消費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匡賢明説。
劉元春分析,目前居民收入佔GDP的比重不高,是制約消費率上升的重要因素。只要進一步深化收入分配改革,穩定居民收入增長預期,不斷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消費升級帶動産業升級將發揮巨大的穩增長效應。
投資空間依然廣闊。當下我國每人平均基礎設施存量水準相當於發達國家的20%—30%,特別是在民生領域、區域發展方面還有大量基礎設施投資需求。與此同時,生態環保、教育醫療等民生領域,以及高新技術等高端製造領域,也亟待補上投資短板。
“日前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按規定提前下達明年專項債部分新增額度。將專項債可用作項目資本金範圍明確為符合重點投向的重大基礎設施領域,有助於接下來帶動有效投資。”國家資訊中心經濟預測部副主任王遠鴻分析。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近期對全國近萬家各類型企業開展的問卷調查顯示,近一半受訪企業表示未來一段時間有增加投入的計劃。“市場還是充滿了機遇”,蘇州匯川技術有限公司外事經理郭兆凱充滿信心,“隨著老舊小區改造、老舊電梯配件更換等需求增加,我們生産的電梯驅動控制系統會拿下更多訂單。”
宏觀調控工具依然豐富,深化改革開放紅利依然在源源釋放。今年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出臺了一系列“六穩”政策措施,對對衝經濟下行壓力、保持經濟運作在合理區間發揮了重要作用。
劉元春表示,從世界上看,中國的宏觀調控工具最多、空間最大,我們無需“大水漫灌”,只要抓住主要矛盾,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很多難題都能克服。“亞洲金融危機、國際金融危機這種難關都過來了,應對今後兩年的世界經濟下行壓力,我們沒問題。”
楊光普認為,只要將已出臺的政策落實落細,持續深化改革開放,用政策和改革的確定性對衝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今年的經濟增長預期目標就一定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