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開啟法治中國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紀實

2019-10-23 09:47: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新華社記者楊維漢、羅沙、白陽、丁小溪

  大道之行,天下為公;良法善治,民之所向。

  法治,人類文明的重要成果,現代社會治理的智慧結晶。在中國這樣一個超大規模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歷史上一次國家治理的深刻變革,也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不可或缺的堅實保障。

  2014年金秋十月,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大幕拉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頂層設計和戰略部署全面展現在世人眼前。

  2018年8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併發表重要講話。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工作正式全面啟動,法治中國建設邁入系統協同推進新階段。

  黨的十八大以來,法治成為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全面依法治國納入“四個全面”戰略佈局,法治建設宏偉藍圖徐徐展開,激勵著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建設充滿生機、成就輝煌的法治中國。

  奉法者強則國強: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掌舵法治中國建設正確航向,開啟全面依法治國新時代

  2019年2月25日,北京,春意漸近。

  中南海懷仁堂內,氣氛莊重而熱烈,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正在這裡舉行,習近平總書記主持會議併發表重要講話。

  “做好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離不開法治,改革開放越深入越要強調法治。”

  “法治建設規劃,事關全面依法治國工作全局。”

  “發展要高品質,立法也要高品質。”

  ……

  明確改革發展穩定的法治需求,謀劃新時代法治建設規劃,部署法治建設重點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字字千鈞,蘊含著對依法治國的深邃洞察和深入思考,為新時代法治中國建設謀篇佈局、擘畫藍圖。

  大江東去,百轉千回終入海。歷史早已明示,法治昌明方能國泰民安,法治廢弛只會國亂民怨。面對前所未有的風險挑戰、困難險阻,面對當今世界正在經歷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共産黨人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改革發展穩定,離不開法治護航;經濟社會建設,需要法治保護;百姓平安福祉,靠的是法治守衛。

  這是一個偉大政黨跳出歷史週期率、實現長期執政的堅定探索——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著眼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實現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長遠考慮。”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明辨大勢,掌舵法治中國航船劈波斬浪。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成為黨的歷史上首次以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為主題的中央全會;

  黨中央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這是黨的歷史上首次設立此類機構;

  ……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前所未有的高度謀劃法治,以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踐行法治。我們黨對社會主義法治建設規律認識不斷深化,對治國理政的駕馭更加成熟穩健,開闢出全面依法治國理論和實踐的新境界。

  親自擔任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主任,定方向、定規劃、定舉措、抓落實;主持召開2次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會議,對法治中國建設作出新的重大部署;2次出席中央政法工作會議,為政法事業發展提供根本遵循;出席全國公安工作會議,為平安中國建設指明方向……在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的重大議程中,對法治的重視和推進一以貫之。

  “堅持加強黨對依法治國的領導”“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堅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高度概括的“十個堅持”,凝聚著習近平總書記全面依法治國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核心要義,鑄就建設法治中國的鮮明航標。

  偉大的事業離不開堅強的領導核心。正是有習近平總書記的掌舵領航,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指導,法治中國建設才有精神上的主心骨、理論上的定盤星、行動上的指南針,才能在時代大潮中錨定航向、把握主動。

  這是中國法治建設史上的高光時刻——

  2018年3月17日上午,見證過無數次歷史性時刻的人民大會堂,迎來了人民共和國歷史上首次國家領導人憲法宣誓。

  “我宣誓:忠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維護憲法權威,履行法定職責……”

  75字的錚錚誓言,凝聚的是依憲治國、依憲執政的莊嚴承諾,是許黨許國、愛民為民的殷殷深情。大國領袖以身作則,帶頭遵守憲法、維護憲法,讓全面依法治國的腳步更加鏗鏘有力。

  在首都各界紀念現行憲法公佈施行30週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多次在國家憲法日到來之際作出重要指示、多次在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對憲法有關問題作出重要論述……習近平總書記把憲法擺在全面依法治國十分突出的位置,加強憲法實施的根本理論指引,堅持依憲執政,推動憲法貫徹實施。

  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

  黨中央印發《中國共産黨政法工作條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會議審議通過一系列司法體制改革文件,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加快制定法治國家建設規劃……黨中央對推進全面依法治國作出頂層設計,確保法治中國建設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更好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

  要管宏觀、抓大事,也要破解當下突出問題,還要謀劃長遠工作。1年多來,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紮實起步,有效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推動法治建設全面發力、多點突破、縱深推進——

  明確全面依法治國221項任務,建立健全督辦機制;

  圍繞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和重大決策部署開展法治保障專題調研,出臺《關於全面推進海南法治建設 支援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意見》;

  部署開展法治政府建設示範創建活動,推動法治政府建設率先突破;

  各地依法治省(區、市)委員會全部完成組建,黨領導全面依法治國新的體制機制初步形成;

  ……

  “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之魂。”中國法學會學術委員會主任張文顯説,“黨的領導”和“全面依法治國”不是歷史的偶遇,而是實踐必然性、時代現實性和法理正當性的邏輯連接,任何時候都不能否認、不能放棄、不能動搖。

  這是中國共産黨人為子孫萬代計、為長遠發展謀的使命擔當——

  方向決定道路,道路決定命運。

  細讀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一條鮮明的紅線貫穿全篇——堅持和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

  縱觀世界法治發展史,一個國家和地區法治道路的選擇,從根本上決定了這個國家和地區法治發展的前途和命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來源於豐富生動的中國實踐,決定了法治中國的壯闊前景。

  用“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明確政府權力邊界,推動“放管服”改革落地見效;加強産權司法保護,營造風清氣正的法治化營商環境;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加入腦入心……既汲取傳統精華又借鑒國外有益經驗,既與時俱進體現時代需要又蘊含民族精神符合中國實際,中國共産黨領導的法治中國建設,釋放出日益強大的創造力和生命力,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打牢基礎。

  制定監察法,確保監察體制改革在法治軌道蹄疾步穩;政法領域全面深化改革破題開局,司法體制改革向黨委政法委、公安、司法行政等政法領域全方位、各環節穩步拓展;2018年印發中央黨內法規74部,不斷紮緊依規治黨的制度籠子;設立最高人民法院國際商事法庭,為“一帶一路”建設等提供法治保障;發佈新修訂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預防犯罪工作條例》,完善中國特色軍事法治體系,堅持依法治軍從嚴治軍……

  黨的十八大以來,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始終由法治引領、靠法治保障。

  治國安邦靠準繩: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準提升到新高度

  2019年6月29日,國家主席習近平簽署發佈特赦令,根據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通過的有關決定,對九類服刑罪犯實行特赦。

  不到1個月時間,7月27日,54歲的徐某東走出廣東清遠監獄大門,和妻子在夕陽下緊緊相擁。“感謝黨和國家,我相信他回歸家庭後會更加珍惜生活,也將竭力為社會做貢獻。”徐某東的妻子難掩激動。

  這次特赦,是2018年修憲之後,直接以憲法為依據的一次重大憲法實踐活動,充分彰顯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承續中華文明慎刑恤囚、明刑弼教的優良傳統,依憲治國、依憲執政,進一步在全社會樹立憲法權威。

  “徒法不能以自行。”憲法法律的實施,源於執政黨對法治責任的擔當。

  黨的十八大以來,緊緊圍繞全面依法治國的總目標,牢牢抓住“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這個總抓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科學研判、精準施策,在法治軌道上堅定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向法治體系提升——由靜態的制度體系向囊括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各環節的動態體系轉變,雖是法“律”到法“治”的一字之變,卻體現著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整體要求,意味著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重大躍升。

  夯實法治建設根基,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進一步健全完善——

  2018年3月11日,人民大會堂,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高票表決通過憲法修正案,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黨的十八大以來的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成果載入憲法,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根本法治保障。

  設立國家憲法日,在全社會弘揚憲法精神;制定國歌法,與已施行的國旗法、國徽法一道,構成落實憲法規定的國家象徵與標誌重要制度;全國人大常委會首次聽取備案審查工作情況報告,5年接受報送備案規範性文件4778件……在黨中央領導下,實施憲法制度、加強憲法監督、維護憲法權威擺在全面依法治國突出位置,取得重要進展。

  立善法于天下,則天下治。

  個人所得稅怎麼收,直接影響百姓“錢袋子”。2018年8月,個人所得稅法修改完成,給千家萬戶送來重大減稅利好,被視為個人所得稅制改革邁出的堅實一步。

  法隨時變,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到哪,立法就跟進到哪。

  制定國家安全法、網路安全法等,堅決維護國家安全與核心利益;頒布國際刑事司法協助法、電影産業促進法等,填補相關領域法律空白;出臺外商投資法,助力更高水準對外開放;修改中小企業促進法、預演算法、農村土地承包法,推動實現經濟高品質發展……一批事關國計民生的法律法規相繼落地,為經濟社會發展夯實法治基礎。

  立法要有針對性、有效性、可操作性,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婚姻、住房、隱私、合同……從制定民法總則到審議民法典各分編草案,“民法典時代”正朝我們走來;

  貫徹食品藥品領域“四個最嚴要求”,對疫苗管理進行專門立法,解決疫苗管理中存在的突出問題,積極回應社會關切;

  修改環境保護法、大氣污染防治法,出臺土壤污染防治法,解決“心肺之痛”,助力打贏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

  修改立法法,明確立法權力邊界,賦予所有設區的市地方立法權,從中央到地方的完整立法體系日漸形成;

  ……

  立良法,更要謀善治。公平正義是執法司法工作的生命線。司法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

  凝聚法治中國力量,全方位深層次政法領域改革新格局不斷拓展——

  “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黨的十八大以來,司法機關通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提高司法能力和公信力,制約司法能力、影響司法公正的深層次、體制性問題逐步解決。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斷,鮮明勾勒出司法體制改革的歷史性突破和成就——

  “黨的十八大以來,政法戰線堅持正確改革方向,敢於啃硬骨頭、涉險灘、闖難關,做成了想了很多年、講了很多年但沒有做成的改革,司法公信力不斷提升,對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發揮了重要作用。”

  “想了很多年、講了很多年”都沒有做成,足見沉疴之重、改革之難。這是歷史性突破和成就,改的是體制機制,破的是利益藩籬,觸動的是靈魂深處。只有下最大的決心敢於動真碰硬,才能守護好公平正義。

  “讓審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負責”,扭住司法責任制“牛鼻子”,12萬多名法官、9萬多名檢察官遴選入額,優質司法資源充實辦案一線。直接由獨任法官、合議庭簽署的裁判文書達98%以上,入額辦案、辦案擔責、有責追究的司法權運作機制正在形成。

  “執行難”,直接影響社會公平正義。2016年,人民法院系統打響“基本解決執行難”戰役。2019年3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鄭重宣告:“‘基本解決執行難’這一階段性目標如期實現。”2019年7月14日,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印發《關於加強綜合治理從源頭切實解決執行難問題的意見》,向“切實解決執行難”目標邁進雖未有窮期,但步履踏實堅定。

  檢察機關機構改革強力推進,更好保障公平正義。2019年1月,最高人民檢察院重新設立的十大檢察廳亮相,內設機構迎來“重塑性”變革,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訴訟等職能並行的法律監督總體佈局形成。

  ……

  大刀闊斧,刀刃向內。直面人民群眾關注的“痛點”“難點”、經濟社會發展的“堵點”“盲點”,從人民群眾最不滿意的地方改起,讓公平正義之光普照。

  廢止延續半個世紀的勞教制度、人民法院實行立案登記制改革、檢察機關開展公益訴訟更好維護公共利益、居住證改革讓兩億非戶籍人口在居住地“紮根”、築起防範權力干預司法的“防火牆”“高壓線”、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守牢防範冤錯案件的底線……回首過往,改革舉措如涓涓細流,匯聚成破除藩籬的大潮。

  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

  如今,向著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更高目標——“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項法律制度、每一個執法決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邁進。

  用法治保障經濟高品質發展,新時代法治政府建設持續推進——

  “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闡述了這一重要論斷。

  2018年5月31日,最高人民法院第一法庭,隨著審判長孫華璞敲響法槌,物美集團創始人張文中迎來了期待多年的無罪判決。

  為加強智慧財産權保護和運用,健全技術創新激勵機制,設立智慧財産權法院。為充分發揮司法在推動網路經濟創新發展、保障網路安全、構建網際網路治理體系方面的職能作用,增設網際網路法院。

  首次以中央名義出臺完善産權保護制度、依法保護産權的頂層設計,進一步推進産權保護法治化;對採取強制措施更加嚴格規範……依靠法治平等保護各類市場主體産權,就是保護社會生産力。

  市場經濟本質上是法治經濟,以法治保障和服務改革發展。

  制定重大行政決策程式暫行條例,滿足依法治國迫切需要;省市縣三級政府部門權力和責任清單均已向社會公佈,實現政府管理模式的重大變革;打造“寬進、快辦、嚴管、便民、公開”的審批服務模式,用行政權力的“減法”換取市場活力的“乘法”,國務院部門累計取消行政審批事項超過600項;印發法治政府建設與責任落實督察工作規定,督促法治政府建設與責任落實……

  法治政府建設深入推進,解決政府職能越位、缺位、錯位,使職能邊界日益清晰、權力配置更趨合理、治理水準不斷提升,為社會經濟環境注入新活力,不斷釋放法治建設新紅利。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號角聲中,法治政府建設換擋提速,依法行政成為一道時代的鮮明印記。

  一批重要領域法律法規制定出臺,一批法治建設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舉措取得重大進展,一批事關全面依法治國全局的制度設計、實踐創新成果逐漸形成,深化全面依法治國實踐邁出新步伐。

  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全面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法治建設格局清晰成型,效力日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準進一步提升。

  公平正義暖人心: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法治建設以人民為中心,用法治保障和增進人民福祉,讓億萬百姓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019年盛夏,掃黑除惡專項鬥爭如火如荼。6月20日,呼和浩特市賽罕區東瓦窯村村委會,一場特別的座談會在這裡召開,不少群眾激動地流下熱淚。

  “中央督導組到我們這裡來,我一晚上沒睡著覺,壓在我們心上20年的大山,就要搬掉了……”

  在中央掃黑除惡第15督導組直接推動下,呼和浩特市打掉了以劉某琴為首的“村霸”黑惡勢力團夥。該團夥盤踞東瓦窯村近20年,欺壓當地百姓、侵害群眾利益。

  掃黑除惡,就是要掃出一片朗朗晴天,讓人民群眾帶著滿滿的安全感決勝全面小康。

  2018年以來,掃黑除惡發起總攻動員、掀起強大攻勢。從湖南徹查新晃一中“操場埋屍”案,到雲南深挖孫小果案,再到黑龍江哈爾濱市呼蘭區委原書記、原區長等14名涉黑“保護傘”被查處,掃黑除惡與“打傘破網”“打財斷血”同步推進,廣大群眾拍手稱快,國家政權基礎更加穩固。

  黨的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的:“要把體現人民利益、反映人民願望、維護人民權益、增進人民福祉落實到依法治國全過程”。

  法治中國建設以人民為中心,聚焦群眾所急所盼所需,為社會生活鑄造堅實後盾——

  “對食品、藥品等領域的重大安全問題,要拿出治本措施,對違法者用重典,用法治維護好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語擲地有聲。

  真抓實幹,才能保證黨中央決策部署落地見效。今年以來,從中央到地方,一個個食品藥品監管執法司法督察組直插一線,不發通知、不打招呼、不用陪同、不走設計路線,聚焦食品藥品安全重點領域的司法難點,全力保障人民“舌尖上的安全”。

  開展全國集中飲用水源地環境保護專項行動,完成整治問題6242個;開展藍天保衛戰重點區域強化監督工作,檢查企業(點位)41.15萬個;開展打擊固體廢物環境違法行為專項行動,對1194個問題涉及的1507個責任人實施問責……2018年,各地各部門加大力度重拳出擊,確保法律法規“長出牙齒”,為民解憂。

  從辦理身份證到機動車年檢,從尋求法律服務到反映自身訴求,百姓身邊“點滴事”,直接影響億萬群眾對法治建設的切身感受。

  人民法院打造“一站式”多元解紛機制和訴訟服務中心,四級檢察院同步完善實體、熱線、網路三大平臺提供一站式服務,公安機關持續推出駕照全國“一證通考”等一系列便民舉措,司法行政機關推動公證服務“最多跑一次”,多地信訪部門窗口從“隔墻喊”變“坐下談”……黨的十八大以來,一項項呼應民生需求、順應時代發展的法治建設“暖心”舉措,正在中國大地上不斷涌現。

  法治中國建設以人民為中心,不斷織密公民權利保障的嚴密法網,破除社會治理痼疾頑瘴——

  1963年,“楓橋經驗”從浙江諸暨幹部群眾的創新實踐中誕生,半個多世紀來不斷傳承、歷久彌新。

  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積極探索社會治理新思路新舉措,推動“楓橋經驗”擴展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領域,我國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邁上新臺階。

  直面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新問題、新挑戰,積極回應人民新期待,廣泛吸納群眾智慧,深入推進基層治理創新……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之路,打造共建共治共用的社會治理新格局。

  2017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人民大會堂親切會見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表彰大會代表。他明確提出,著力推進社會治理系統化、科學化、智慧化、法治化,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體系,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國家長治久安。

  一組數據記錄著城鄉社區治理建設日益加快的步伐:2018年,全國共建成綜治中心61萬餘個、人民調解委員會75萬餘個,調解矛盾糾紛953.2萬餘件,調解成功率達97.9%;全國建立縣(市、區)公共法律服務中心2917個、鄉鎮(街道)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站3.9萬個,覆蓋率達99.97%和96.79%。

  “治政之要在於安民”。為民執法、嚴懲犯罪,維護人民群眾合法權益,是法治建設的重要使命。

  2018年,打擊整治槍爆違法犯罪專項行動破獲涉槍涉爆案件3.7萬起。

  全國共打掉涉黑組織1274個、惡勢力犯罪集團5606個。

  全國紀檢監察機關共立案查處涉黑涉惡腐敗和“保護傘”問題13879起,給予黨紀政務處分10415人、移送司法機關1899人。

  ……

  “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從實際出發,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以規範的程式、科學的決策維護重大公共利益、維護人民合法權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這是習近平總書記的高瞻遠矚,亦是黨中央對人民的莊嚴承諾。

  法治建設以人民為中心,更要揚善懲惡、樹風立德,實現法安天下、德潤人心——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4個字中,“法治”二字分量厚重。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是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鮮明特色。

  2016年12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國歷史上的法治和德治進行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強調,必須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使法治和德治在國家治理中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法治和德治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從制定實施英雄烈士保護法維護英烈尊嚴與形象,到依法懲治“精日”行為弘揚民族精神;從合力懲戒“老賴”打造誠信社會,到集中整治“霸座”“搶奪公交車方向盤”樹立規矩意識……近年來,法治和德治通過一個個鮮活的案例傳導正確價值取向,凝聚中華民族“精氣神”。

  人民權益要靠法治保障,法治權威要靠人民維護。

  將法治精神融進民族精神血脈,推動全民守法成為常態,這是依法治國的內在動力,更是法治中國的精神支撐。

  2017年5月,中辦、國辦印發《關於實行國家機關“誰執法誰普法”普法責任制的意見》,國家機關首次被明確為法治宣傳教育的責任主體。2018年,第一批中央國家機關普法責任清單出臺,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産建設兵團、27個中央國家機關出臺了“誰執法誰普法”實施意見。

  從設立國家憲法日到開展憲法宣傳周,從學齡兒童到耄耋老人,從機關、鄉村、社區、學校到網站、微博、微信、客戶端,一個人人參與法治建設、全社會大普法的格局正在加速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理念,正在全社會春風化雨、沁人心田。

  道遠且長,雖遠必達;心之所向,行必能至。

  推進全面依法治國,這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戰略任務,更是一場深刻而重大的社會變革。

  到2020年,基本建成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法嚴明、公開公正、廉潔高效、守法誠信的法治政府……

  到2035年,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

  回望來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開創全面依法治國理論和實踐新境界。為社會繁榮發展、國家長治久安打開新局面。

  展望未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新時代法治中國建設方興未艾,必將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築起更加有力的堅實保障。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