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七十載 草原新發展】找對好方子,農牧民致富有路子
中國網赤峰10月16日訊(記者 王鑫) 赤峰市是內蒙古自治區下轄地級市,位於內蒙古東南部,是一個以蒙古族、漢族為主的多民族城市,內蒙古第一人口大市,同時赤峰也是中華文化發源地之一,在這個被稱為“北京後花園”的地方,正在演奏著火熱的“致富進行曲”。
10月15日,由中央網信辦網路評論工作局指導,內蒙古自治區黨委網信辦主辦,赤峰市委宣傳部、市委網信辦承辦的“見證七十載 草原新發展”線下走訪活動在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啟動。在走訪過程中,記者有幸親身感受到這首“致富進行曲”的震撼人心。
馬鞍山村村民服務中心(中國網記者 王鑫攝)
馬鞍山村是個革命老區村,位於國家AAA級景區馬鞍山森林公園腳下,距錦山城區10公里,總面積21平方公里,耕地5780畝,全部為旱地。近年來,馬鞍山村以實施鄉村振興、脫貧攻堅、美麗鄉村建設為重要契機,立足良好的區位優勢,加快産業結構調整步伐,明確了山葡萄産業和鄉村旅遊業兩大支柱産業,不斷夯實基礎、改善村貌、調整産業、促民增收,逐步走出了一條“生態立村、産業富村、旅遊強村”的發展路子,新農村建設碩果纍纍。綜合運用健康、教育、生態、就業、住房保障等扶貧措施,全村59戶133名建檔立卡貧困戶,2016年脫貧24戶55人,2017年脫貧17戶43人,2018年脫貧14戶28人,剩餘未脫貧4戶7人,貧困發生率降至0.63%。
大廟鎮公主嶺現代農業産業園(中國網記者 王鑫攝)
大廟鎮公主嶺現代農業産業園位於松山區西部經山線70公里處北側,地處公主陵村、吳營子村和橋頭村交叉地帶,規劃佔地 2.5萬畝,園區自2007年啟動建設,現已累計投資3.2億元,建成日光溫室4822棟。園區年産蔬菜7萬噸以上,年産值4億元,年純收益3億元左右,目前是自治區單片規模最大、效益最好的設施農業園區之一,也是松山區結合脫貧攻堅重點打造的一處規模化、集約化高效雙萬畝設施農業園區。借助國家生態脆弱地區移民扶貧搬遷政策,園區累計遷入貧困戶669戶1416人,遷入移民戶在享有其他種植戶同等權益的條件下,每戶還享有自治區扶貧移民搬遷建設房補貼1.5—3萬元,移民住房與設施農業大棚一體建設,既解決住房問題,又發展産業脫貧致富。目前,園區入住貧困戶全部實現了穩定脫貧。
小廟子村的宏都種植專業合作社(中國網記者 王鑫攝)
同樣走上富裕路的還有小廟村。小廟子村“兩委”班子堅持把落腳點放在富民增收上,帶領群眾不斷謀求增收致富之路。自2018年起,該村著手改變落後現狀,創新“村黨組織+合作社+龍頭企業+農戶”模式,推動原有中草藥合作社——宏都種植專業合作社與內蒙古普康藥業、赤峰天奇制藥等企業簽訂收購合同,新帶動發展中草藥種植1000畝,總面積達4000畝,輻射帶動周邊村鎮發展2萬畝。目前,中草藥種植産值已突破1400萬元,較2017年增長300萬元;累計安排就業5萬人次、村民年均增收500元。並且小廟子村屬非貧困村,但仍有建檔立卡貧困戶50戶103人。近兩年,該村重點破解“短板效應”,通過合作社優先流轉貧困戶土地、優先吸納貧困戶入社務工和“送藥材到府、入戶結算回收”等暖心舉措,累計帶動33戶69人實現脫貧,其他無勞動能力貧困戶均給予了兜底保障。
只有找對“好方子”,對症下藥,才能帶領農牧民走上致富之路。一路走訪,看到了赤峰市這座內蒙古第一人口大市,已經探索出了很多值得推廣和全國各地借鑒的好經驗、好方法,可以預見,這種探索精神必將引領赤峰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責任編輯:郭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