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鑄造強國利器70年——新中國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發展歷程與啟示

2019-10-05 11:29:00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字號

  【“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軍事篇”系列文章③】

  作者:朱啟超(國防科技大學國防科技戰略研究智庫研究員)

  我軍誕生於革命戰爭年代,創造了許多以劣勢裝備戰勝優勢敵人的輝煌戰績,書寫了可載入世界史冊的軍事篇章。新中國成立以來,從毛澤東主席提出“建設現代化革命武裝力量和發展現代化國防技術”的重要指導思想,到習近平主席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同國家現代化進程相一致,全面推進軍事理論現代化、軍隊組織形態現代化、軍事人員現代化、武器裝備現代化,力爭到二○三五年基本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把人民軍隊全面建成世界一流軍隊”的宏偉目標,可以説,建設現代化的人民軍隊一直是黨和人民的夙願。實現國防現代化,必須實現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現代化。

  數十年來的不懈追求

  革命戰爭年代,我軍很早就認識到先進的軍事科技和武器裝備在戰爭中的重要作用,但由於技術水準落後,自造十分有限。新中國的成立,使得我國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發展才真正有了一個相對穩定的環境,才真正走上了奮力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的征程。

  面對新中國成立之初面臨的國家安全挑戰和戰爭威脅,毛澤東多次強調武器裝備現代化的重要性。1956年,毛主席向全國發出“向科技進軍”的號召,指示周總理主持制定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決策實施“兩彈一星”、電子電腦等國防尖端工程,探索“自力更生”“突出重點”“軍民結合”“大力協同”的國防科技工業和武器裝備現代化之路,為我軍武器裝備建設快速發展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和技術基礎。1986年3月,鄧小平同志作出實施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即863計劃)的重大決策,進一步提出了“軍民結合、平戰結合、軍品優先、以民養軍”的十六字方針,指導我國國防科技工業和武器裝備建設發展適應國家經濟建設大局,走上可持續快速發展之路。1995年中央軍委提出,努力實現我軍由數量規模型向品質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轉變,引導全軍把提高戰鬥力的重點儘快轉到依靠科技進步的軌道上來,積極探索具有我軍特色的武器裝備現代化的發展道路。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中央軍委和習主席繼承和創新黨的建軍理論,圍繞實現強軍目標,調整新的軍事戰略方針,提出一系列重大方針原則,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為實現軍隊現代化提供理論指導。2014年12月,習主席在全軍裝備工作會議上指出:“武器裝備是軍隊現代化的重要標誌,是國家安全和民族復興的重要支撐。建設一支掌握先進裝備的人民軍隊,是我們黨孜孜以求的目標。”

  從老一輩領導人依靠科技建設現代國防的夙願,到提出科技強軍,再到習主席提出科技興軍戰略思想,貫穿始終的,是人民軍隊數十年來對於依靠科技實現武器裝備現代化的不懈追求。習主席繼往開來提出“科技興軍”,既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於馬克思主義科技觀的堅持與發展,也是黨和人民對於依靠科技實現強軍興軍的殷切期盼,更是在新一輪科技革命、産業革命和軍事革命背景下的必然選擇。

  在越來越多的領域從跟跑發展到並跑與領跑

  新中國成立70年來,人民軍隊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水準不斷提高,威懾和實戰能力不斷增強,已經由過去單一軍種的軍隊發展成為諸軍兵種聯合的強大軍隊,由過去“小米加步槍”武裝起來的軍隊發展成為基本實現機械化、加快邁向資訊化的強大軍隊。

  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個十年,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黨中央決策成立國防工業領導機構,集中統管武器裝備建設,提出了初步建立國防工業體系目標的第一個五年計劃,1956年我國制定了《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即“12年科技規劃”),迅速形成了中型坦克、噴氣式戰鬥機等裝備仿製和修造能力。經過“三線建設”尤其是改革開放後的蓬勃發展,我國形成了世界大國中門類最為齊全的國防科技工業體系,可以研製生産各種類型的武器裝備,為我國武器裝備現代化打下了堅實基礎。在慶祝人民解放軍建軍90週年閱兵中,我軍首次按作戰體系要求,聯合編成地面突擊、防空反導、海上攻擊、戰略打擊、資訊支援和後裝保障6大模組,向世界展示了裝備體系建設的新成就。

  國防尖端武器裝備是國之重器,是捍衛國家安全的重要憑藉。我國堅持自力更生,在基礎十分薄弱的前提下決策發展“兩彈一星”及核潛艇等國之重器,充分反映了老一輩國家領導人和黨中央的非凡膽識與戰略遠見,一舉奠定了我國大國地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武器裝備領域的大國重器研發更是捷報頻傳。2007年,我國自主研製的大型、全天候、多感測器空中預警與指揮控制飛機“空警-2000”開始服役,徹底擺脫了對引進國外預警裝備的依賴。2016年11月,我國研製的第五代隱身戰鬥機殲-20和大型運輸機運-20正式現身,是我國進入大國空軍俱樂部的亮麗名片。從1966年10月27日我國首次成功進行導彈與核彈頭結合發射試驗,到2016年12月7日火箭軍齊射10枚東風導彈開展實戰化訓練,我國戰略威懾與核反擊能力大幅提升。我國戰略核潛艇進入戰備序列。2017年4月26日,我國首艘國産航母001A在大連正式下水,標誌著我國具備了獨立建造航空母艦的能力。2019年4月23日,人民海軍055型大型驅逐艦在世人面前驚艷亮相,標誌著人民海軍武器裝備建設進入世界一流水準。從一系列新型空空、空地、地空導彈,到先進戰略導彈、巡航導彈;從新一代武裝直升機、新型主戰坦克,到指揮自動化系統、戰術軟體,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一大批資訊化程度高、具備世界先進水準的武器裝備列裝部隊。

  從新中國成立到今天,我國國防科技一直是在世界一些國家刻意遏制、封鎖和打壓的環境中發展,並不斷取得新的突破。經過不懈努力,我國在高性能電腦、載人航太、量子通信、鐳射陀螺、人工智慧、航空母艦等國防科技前沿領域成果涌現,並且在越來越多的領域從跟跑發展到並跑與領跑,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防安全提供了堅強支撐,也為我國作為一個有世界影響的大國奠定了重要基礎。

  必須堅持的幾點經驗

  新中國成立以來推進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現代化的經驗教訓,為我們繼續推進現代化事業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高度重視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現代化,但不唯“技術論”“武器論”。我軍的現代化是包括軍事理論、組織形態、人員和裝備技術在內的全面現代化,而不是單純技術或裝備的片面現代化。用靈活的戰略戰術戰勝優勢兵力之敵,始終是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正如毛主席在抗美援朝期間的一次談話中所説:“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你打原子彈,我打手榴彈,抓住你的弱點,跟著你打,最後打敗你。”習主席在慶祝建軍90週年的講話中強調指出:“歷史告訴我們,戰爭不僅是物質的較量,更是精神的比拼。沒有頑強的意志,沒有敢於犧牲的品質,再好的武器裝備也不能保證勝利。”在新時代,我們要深刻把握國防和軍隊現代化的內涵要求,牢固樹立科技是核心戰鬥力的思想,矢志推進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現代化與其他領域現代化的有機結合,使人民軍隊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堅持與國家安全需求相適應的武器裝備發展戰略,實現經濟發展和國防建設相統一。毛主席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就不斷強調:“中國必須建立強大的國防軍,必須建立強大的經濟力量,這是兩件大事。”毛主席的論斷為我國長期堅持國防建設服從服務於經濟建設大局提供了思想遵循。改革開放之後,鄧小平同志也指出,“要在經濟不斷發展的基礎上,改善武器裝備,加速國防現代化”,為正確處理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的關係指明瞭方向。把軍民融合上升為國家戰略,理順了經濟發展與國家安全、國防建設的關係。面對當前及今後各種風險挑戰,我們仍必須長期秉持這一寶貴經驗,聚精會神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事業。

  堅持自力更生自主創新,將核心關鍵技術命脈掌握在自己手中。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乃國家安全所繫,乃國家生存與發展的命脈所在。1956年,主管國防科技工業的聶榮臻元帥給周總理報告,提出必須堅持“自力更生為主,力爭外援和利用資本主義國家已有的科學成果為輔”的方針,得到了毛主席、周總理的贊同。正是由於堅決貫徹自力更生為主的方針發展科學技術和武器裝備,才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為數不多能夠獨立研髮尖端科技和先進武器裝備的國家,並建立了比較完備的國防科技工業體系。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面對一些國家的科技封鎖和遏制,習主席深刻指出,只有把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競爭和發展的主動權,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其他安全。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自主創新,既是捍衛我國作為世界大國強國尊嚴的必由之路,也是保障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健康發展的長久之計。

  回望70年人民軍隊的發展歷程,我們更加堅信,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到2035年,包括武器裝備現代化在內的國防和軍隊現代化一定能夠實現,到本世紀中葉,人民軍隊一定能夠躋身世界一流軍隊。

  《光明日報》( 2019年10月05日 07版)

[責任編輯:劉洪羊]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