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邊疆黨旗紅】 守邊不忘富民 中不邊境線上的忠誠衛士

2019-08-27 21:18:00
來源:光明網
字號

  山南市洛扎縣,位於西藏自治區南部,喜馬拉雅山南麓。因為地勢險要,在藏語中洛扎被稱作“南方大懸崖”。正是在這座與不丹王國接壤的邊陲地區,洛扎縣拉郊鄉黨委書記,52歲的古桑旦增像格桑花一樣紮根在中不邊境三十年,帶領當地群眾通過放牧等多種形式,在白玉地區廣袤的邊境線上,開展守邊固邊和生産活動,為國土不受侵犯、改善群眾生活默默奉獻。

  身體力行三十載 守邊固邊衝在前

  洛扎縣是西藏自治區的邊境縣之一,南部與不丹王國接壤。因為歷史原因,拉郊鄉南的白玉地區,部分面積曾遭到不丹國的放牧侵佔。1995年以前的數十年中,白玉地區草場遭遇侵佔幾乎到了瘋狂的地步,對方不僅派人搶佔草場大肆放牧,還時常派士兵來此巡邏,嚴重干擾了白玉地區邊民群眾正常的生産生活。站在切公拉山山口,古桑旦增打開一張地圖,向講述了白玉地區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的歷史。

  為了堅決遏制草場被逐漸蠶食的局面,1995年7月,在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古桑旦增主動請纓攬下了守邊固邊的重任。正是這樣的一個歷史性抉擇,讓他在條件最艱苦的白玉地區一呆就是30年(1989年參加工作)。中間雖然吃了不少苦頭,但卻頗有成就感。古桑旦增告訴,由於地勢險要、交通和通信不便,白玉地區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是無人居住區。要在人跡罕見的山谷和懸崖之間開展守邊固邊,首要任務是驅趕不屬於中國牧民的牲畜,並在關鍵節點派人守護並定期巡防。

  隨後的兩個月時間裏,古桑旦增頻繁出入白玉地區,帶領群眾跋山涉水、步行45公里的崎嶇牧道,將不丹越境牧民和400多頭牦牛驅趕到巴桑溫泉以外的錯嘎拉山一帶,並及時安排拉郊鄉牧民在白玉地區放養牦牛。在古桑旦增的眼裏,守護國土是一種非常神聖的工作。他説,“屬於別人的金山銀山我們不去搶,屬於我們的一個石子都不許丟。”

  古桑旦增深知,要想鞏固反蠶食的工作成果,必須要派人上山駐守才行。由於白玉地區交通不便,不僅有野獸出沒,還會有長達半年的大雪封山,惡劣的自然環境讓很多村民望而生畏。缺少人手,成為擺在他面前的第一個棘手的問題。最終,他以自己的親人為突破口,發動他的舅舅、哥哥、弟弟組成2戶4人,趕往離鄉鎮幾十公里以外白玉地區,成為第一批駐守牧場的主要力量。“守邊的任務交給我,如果連自己的親戚都不支援,就很難説動別人上山守邊”。時隔多年,古桑旦增回想當初的話依然是那樣的樸實且鏗鏘有力。

  在守邊護邊30年的時間裏,白玉地區有20年沒有通路。為了彰顯國家主權,最初古桑旦增帶領群眾通過牛背人拉,在陡峭山路上跋涉十多個小時,將基站、地標等運送到山上。2016年,經西藏自治區民政廳批准,拉郊鄉傑羅布村在最初的放牧點成立。在相關部門的支援下,村裏還建起了幾排漂亮的新房子,極大地改善了牧民的生活和居住條件。截止目前,傑羅布村已有10戶23人,白玉地區也有60%的面積被我方實際控制。“雖然現在的形勢比較穩定,但後面的工作依然面臨著一定的挑戰,還要花大力氣動員和鼓勵更多的人上山駐守,繼續加強對白玉地區的管理控制。”古桑旦增説。

  危難時刻勇向前 大雪封山尋牧民

  “古桑旦增書記是我這一生最敬佩的人。”這是拉郊鄉黨委副書記達瓦卓瑪對説的第一句話,也是許多拉郊鄉幹部、群眾的心聲。大家的敬佩,源於古桑旦增為了工作不畏艱難,不怕犧牲的精神,今年2月進山尋找失聯牧民,就是典型的例子。

  由於大雪封山,回鄉參加藏曆新年的傑羅布村民在返程途中失去了聯繫生死未卜。在第一撥小組上山尋找,因積雪太厚失敗後,52歲的古桑旦增決定親自帶隊上山尋找。當時,山裏積雪厚度達2米以上。古桑旦增不顧生命危險,帶領聯防隊員用拐杖探路,在冰雪覆蓋險象環生的山谷和懸崖之間,一點一點徒步前行4天4夜,往返90余公里,翻越海拔4500米的高山。最終,搜尋隊將牧民們順利到達傑羅布村的消息帶回,讓高度重視的市委、縣委和十分擔憂的牧民家屬都放下了懸著的心。

  出發前,古桑旦增望著淚流滿面的妻子和孩子,心疼地説:“這次上山比較危險,假如過幾天聯繫不上我,犧牲了,你們就向上級組織報告,他們一定會照顧好你們的……”在他的家裏,妻子尼瑪色珍回憶起出發前的這番話,眼裏再一次滾動著熱淚。

  由於晝夜溫差大,在大雪中徒步的這幾天,古桑旦增的臉部大面積凍傷,吃飯時嘴都有點張不開。類似這樣的故事在他守邊護邊30年的時間裏數不勝數。談到每一次上山巡邊護邊時的危險,古桑旦增説,“作為一名黨員幹部,我不能把困難和危險留給別人!如果黨員幹部都害怕危險,什麼事情都想推給別人,群眾就會失去主心骨,丟掉了對我們的信任!所以即便遇到再危險的事我也必須要去,要衝在最前面。”

  守邊富民促增收 高原深處建起小康村

  白玉地區不僅有好的草場和生態,更有很多可以發掘的産業資源。守邊護邊的這些年,古桑旦增跑遍了白玉地區的每一個角落。他不僅對這裡的一草一木有著非常深入的了解,而且時刻想著如何將他們轉換成富民的産業,幫助牧民群眾過上更好的生活。

  他認為,只有讓村民們生活好起來,才能堅定每一個人參與守土固邊的決心,把祖國的邊疆建設得更好。看到,現在拉郊鄉拉郊村,一排排整齊的紅色磚瓦房拔地而起,替代了牧民群眾世代居住的小氈房,成為邊境線上的小康示範村。

  在拉郊村1組,尼瑪次仁在自家的後院,建了一個木器加工車間。燈光下,只見他在開啟的車床上,技藝嫺熟地駕馭各種車床刀具,讓一段粗笨的原木變成外形美觀,紋理清晰的食品容器。尼瑪次仁告訴,這個不到20平方米的小車間能給自己帶來近5萬元的收入。而在隔壁不到200米的地方,古桑旦增和拉郊村村主任扎西桑珠一起切磋竹編技藝。古桑旦增説,依託優勢資源發展竹藝和木器加工,成為促進牧民增收的一條重要途徑。通過培訓,目前的拉郊村有竹器加工50余人、木器加工40余人。為了拓展市場,村裏還成立了竹木器合作社並安排專人銷售,增加群眾的收入。

  除了拉郊村,傑羅布村這兩年的發展也讓古桑旦增頗感欣慰。2017年7月,傑羅布村和拉郊村同時被列入小康示範村建設,這是洛扎邊境線上最遠的小康示範村。在通往傑羅布村的途中,借助無人機的視角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條蜿蜒盤旋在崇山峻嶺之間的公路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設當中。電力工人在峽谷之間緊張地架設電網,為一線牧民的生活生産用電保駕護航。修路通電將極大地改善一線牧民群眾的生活條件。“感謝黨的好政策,讓我們住上了新房,過上了好日子,今後要跟著古桑書記繼續守護好邊境,守護好幸福生活。”在傑羅布村,古桑旦增的舅舅米久扎西對説。

  把守邊固邊作為一生為之奮鬥的事業!三十年來,古桑旦增堅持做祖國領土的守護者,幸福家園的建設者。與農牧民群眾一起巡山護林、守護邊境,已經成為古桑旦增最喜歡的生活方式。(季春紅 趙宇豪)

[責任編輯:張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