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員觀察:夏糧增産,端牢中國飯碗
夏糧再獲豐收,糧食供應充足,價格平穩,品質安全保持較高水準,農産品品質安全例行監測抽檢總體合格率穩定在97%以上……前不久發佈的農業農村經濟數據表明,今年以來,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總體平穩、結構優化、品質提升,為國民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充實的“米袋子”,穩定了人們的預期,增添了守護糧食安全的底氣。
“民以食為天”。對於中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而言,吃飯問題絕非小事。今天,中國用佔世界9%的耕地,解決了世界近20%人口的吃飯問題。從2004年到2015年,我國糧食産量實現“十二連增”,此後連續穩定在1.2萬億斤以上高位,去年更是達13158億斤;糧食每人平均佔有量超過世界平均水準;糧棉油糖、果菜茶、肉蛋奶等大宗農産品供給量顯著增加。事實證明,靠著自力更生,近14億中國人不僅“吃得飽”,還能“吃得好”。
所貴惟賢,所寶惟谷。一粥一飯關係國家安危、人民幸福,保障糧食安全始終是國計民生的頭等大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産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指引下,我們通過政策支援、科技驅動、深化改革等,不斷加強對糧食生産和農業的支援,穩步提升農業綜合生産能力,于重重稻浪、陣陣麥香中築牢糧食安全的基石。但也應看到,當前,糧食生産的資源約束不斷趨緊、糧食消費需求快速增長、國際市場貿易條件複雜多變,我國糧食安全形勢依然嚴峻。確保糧食之基更牢靠,仍需我們繃緊糧食安全這根弦,走好中國特色的糧食安全之路。
保障糧食安全,就要保護好我們賴以吃飯的家底。耕地是糧食生産的命根子,今天的耕地就是明天的飯碗。我國人多地少,更要求我們要像保護文物、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耕地。近年來,我們一方面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加強對耕地佔補平衡的監管,確保耕地數量不減少、品質不下降;另一方面,通過推動高標準農田建設、開展耕地保護與品質提升行動、促進耕地休養生息等,更好實現“藏糧于地”。面向未來,依法依規做好耕地佔補平衡,規範有序推進農村土地流轉,大力開展耕地治理修復……多措並舉、在耕地保護上下一番繡花功夫,才能牢牢守住耕地保護的紅線,堅守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底線。
保障糧食安全,出路在科技。近年來,從抓緊培育優良品種、“中國糧主要用中國種”,到提高物質技術裝備水準、大量智慧農機開進田間地頭,農業插上了科技的翅膀,許多先進技術在廣闊田野大展身手。目前,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已達58.3%,農作物品種實現大規模更新換代,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68%。但與此同時,農業科技還存在不少短板。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加快突破農業關鍵核心技術”“實施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行動”,正是著眼於以科技進步推動農業生産效率和土地産出率持續提升。未來,在生物種業、重型農機、智慧農業等領域加大投入、加強創新,真正實現“藏糧于技”,我們就能在高基點上實現糧食生産新突破。
倉廩實,天下安。習近平總書記去年在黑龍江考察時,雙手捧起一碗大米,意味深長地説道:“中國糧食!中國飯碗!”保障糧食安全是永恒的課題,容不得有絲毫懈怠。擔當作為、攻堅克難、久久為功,我們就一定能掌握糧食安全的主動權,為團結奮鬥、同心築夢提供有力支撐。
《 人民日報 》( 2019年08月15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