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進的中國精神】塞罕壩:荒原到林海的人間奇跡
本期,我們來到千里林海的塞罕壩,見證塞罕壩三代務林人創造的人間奇跡。
2017年12月5日,第三屆聯合國環境大會上,河北塞罕壩林場的代表陳彥嫻、劉海瑩、于士濤捧起了地球衛士獎盃——以他們為代表的三代塞罕壩人,50多年人工造林112萬畝,植樹3億多棵,創造了荒原變林海的人間奇跡,令世界驚嘆。
20世紀60年代初,國家下決心在這裡建一座大型國有林場,以恢復植被,阻斷風沙。1962年,來自18個省區市,24所大中專院校的畢業生和周邊地區的幹部職工,組成369人的建設大軍,進駐塞罕壩。
“等一上壩以後,真的就是白毛風摻著沙子,對面走人根本就看不到,因為那時候沒有林子。”陳彥嫻説。
寒風暴雪中,塞罕壩務林人抱來乾草、石頭,搭起草房、窩棚,缺少糧食,便吃全麩黑莜面,缺少蔬菜,便挖點野菜,終於克服生存極限。
1962年、1963年連續兩年的育苗失敗後,1964年,春季造林的號角再次吹響,這次塞罕壩人創造了高寒地區栽植落葉松的成功先例,開啟了大面積造林時代。十年後,60多萬畝樹木讓塞罕壩“換了人間”。
然而,1977年10月,一場罕見的“雨凇”災害襲擊塞罕壩,20萬畝林木毀於一旦。
“聽著咔咔的響聲,樹木就都折斷了,這十幾年的心血毀於一旦,但在自然面前沒有辦法,眼淚真的是順著眼睛往下流,把這些折斷的樹清理完以後,又繼續在這片土地上造林。”陳彥嫻回憶道。
憑著超常的恒心和意志,塞罕壩人又用了20多年,將林場造林總面積提升到112萬畝。
“塞罕壩已經森林茂密,森林覆蓋率超過80%,並且森林的蓄積量已經達到了1000多萬立方米。我們一直秉承一個信念,不忘綠化祖國的初心,不忘改變環境的使命,一直堅守著把這塊地綠起來,並且保護起來。”劉海瑩説。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塞罕壩人用青春築成綠色奇跡,用奮鬥成就大美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