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七夕,洋溢著愛與暖的中國節

2019-08-07 17:54:00
來源:中國網
字號

  鄧海建中國網時事評論員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今夕何夕,七夕佳節。

  商家的“限量版”、公園的“紅粉係”……連消費主義都不忘提醒,這是個浪漫而唯美的傳統節日。今年七夕節當天,首都博物館延長開館至20點,並推出“攜手相伴和合美美——七夕約會博物館”活動,通過一系列展覽及體驗活動與觀眾共度佳節。在更多的城市,與七夕有關的民俗活動同樣鮮活生動起來。2019年的七夕,洋溢著愛與暖的“中國味”。

  七夕是傳統文化的低吟淺唱。

  千百年來,中國民俗之節往往紮根于泥土而勃興于生活。有人説,七夕發軔于先人對自然的原始崇拜。早在先秦,《大戴禮記》中的《夏小正》就記載了華夏民族對織女星的觀察,並將其作為七月來臨的標誌。斷乎季節、應乎農候,進而發展到後來,婦女祈求“巧智”以走向社會。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是古代文獻中最早關於乞巧的記載。可見,七夕自古以來就洋溢著“天人之和”、“巧智之美”。

  七夕是傳統婚戀的價值和弦。

  一個牛郎織女的傳説,世代相傳著中國人對婚戀家庭的淳樸價值。“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鵲駕成橋事有無,年年今夕會星娥”……執子之手,鵲橋相會。自古以來,國人摒棄傳説真偽之辯,而生生不息地傳揚著忠貞浪漫的愛情。這種堅守與美好,恰恰是漢文化最注重家庭情結的精神根源。國人倫理觀念構建在家庭基礎之上,所謂“家國天下”,家事雖小,卻是“國”和“天下”的細胞單元。於是,有流傳千載的愛情故事、有賡續不絕的浩蕩家風,方有了有情有義、有禮有仁的民族。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歷史而言,七夕節起源於中國,卻在世界上曲高和眾。尤其在部分受中華文化影響的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地,歡度七夕亦是淵源流傳的歷史傳統。真摯熱烈的愛情、家和萬事興的理念,和熱熱鬧鬧的七夕民俗一道,深深融入華人的精神血脈與文化信仰之中。

  七夕的美好與詩意,大約就是洋溢著愛與暖的“中國味”。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2017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首次將七夕節寫進頂層設計。“讓收藏在禁宮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産、書寫在古籍裏的文字都活起來。”而我們的傳統節日,亦當從民間傳説與消費主義中走出來,走進新時代的天地,走進年輕人的心裏。

  我們的七夕,是風流如斯的七夕,是“人間值得”的七夕。(責任編輯:唐華)

[責任編輯:尹賽楠]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