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渡赤水:奇兵制勝 衝出重圍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征路】
光明日報記者 李睿宸 張青 孫雲清
7月13日,記者一行來到貴州省遵義市茅臺鎮的茅臺渡口,剛剛經歷一場降雨的赤水河水色赤渾,從上游奔騰而下。立於江畔,不由想起《長征組歌》裏的那句“戰士雙腳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80餘年前,經典戰役四渡赤水為這片土地增添了一份傳奇色彩。
1935年,遵義會議召開後,中央紅軍仍然面臨著十分嚴峻的形勢。遵義長征學學會仁懷分會會長穆升凡介紹,當時,敵方調集了包括湘軍、川軍、滇軍和嫡系中央軍部隊在內的約40萬兵力,對只有3萬多人的紅軍進行“圍剿”,雙方力量對比懸殊。1935年1月28日,紅軍與川軍在土城發生激戰,因敵情偵察有誤,紅軍深陷被動戰況,不僅沒有達成北上渡過長江與紅四方面軍會師的既定目標,反而面臨即將被敵人“圍剿”的危險。
關鍵時刻,毛澤東果斷決定:撤!他帶領紅軍撤出土城戰鬥,轉而西渡赤水河,由此,四渡赤水的戰役大幕緩緩拉開。
1935年1月28日晚至次日淩晨,紅軍主力部隊一渡赤水,其後於雲南的扎西地區進行集結整編。此時,由於敵方黔北地區的防守兵力十分空虛,毛澤東便利用戰機,指揮紅軍戰士殺了個回馬槍,在2月18日至21日二渡赤水,進軍黔北。2月24日,遵義戰役打響,紅軍佔領桐梓、婁山關和遵義,擊潰和殲滅敵軍兩個師又8個團,同時還繳獲了大批的軍用物資。
遵義戰役的失敗讓蔣介石深感奇恥大辱,便飛抵重慶坐鎮指揮,企圖圍殲紅軍于遵義、鴨溪等地。
敵人的重兵圍攻並沒有打亂紅軍的陣腳,毛澤東將計就計,讓紅軍佯裝在遵義徘徊,引敵深入。而敵軍蜂擁而至時,紅軍在遵義茅臺鎮及其附近地區三渡赤水,在白天“大張旗鼓”地渡河,將敵人向西引入川南。敵軍果然再次將兵力部署于川南。此時,毛澤東以一個團偽裝成主力部隊繼續西進誘敵,但真正的主力部隊卻隱蔽、迅速地從各路敵人間隙中穿過,中央紅軍便順利地從二郎灘、九溪口、太平渡四渡赤水河。此後紅軍一路向南,順利渡過烏江,兵臨貴陽,繼而挺進雲南,成功甩開了敵人的包圍。
英國陸軍元帥蒙哥馬利曾在1960年訪問中國,那時他盛讚毛澤東指揮的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可與世界歷史上任何偉大的戰役相媲美,但毛澤東卻認為四渡赤水才是他的得意之筆。
“紅軍在毛澤東的帶領下,完美操作了一齣聲東擊西的運動戰,‘走’‘打’結合,敵變我變,以少勝多,終於擺脫了40萬敵軍的‘圍剿’,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勝利。”穆升凡説。
四渡赤水讓紅軍在長征中從被動轉變為主動,全體指戰員在危急關頭所表現出的自強不息、百折不撓、求實創新的精神更是擘畫了長征精神的重要內涵。
在遵義市習水縣隆興鎮淋灘村,記者見到了經歷了四渡赤水的紅軍宋加通的孫子宋安華,在他的記憶裏,祖父是一位對革命懷揣堅定信仰的戰士。四渡赤水前後共持續了兩個多月,經歷了大小激戰多次,那時流落在川黔邊境的負傷的紅軍戰士陸續來到淋灘,宋加通就是其中一員。那時他身負重傷,只得留在當地養傷,傷好後,他修建起一座懸山式的小青瓦頂木房屋,正是在這裡,中共地下黨淋灘紅軍支部成立了。這支由掉隊的紅軍戰士組建的紅軍支部,繼續堅持革命鬥爭直到全國解放。
星星之火,永不熄滅。懷揣著革命信仰,宋加通和戰士們始終沒有忘記使命,而在長征路上繼續前行的紅軍戰士們在危急時刻,巧妙地穿插于敵人之間,不斷創造戰機,變被動為主動,延續並壯大革命的火種,四渡赤水這場戰役也永久地寫入共和國閃亮的紅色記憶中。
(光明日報貴州遵義7月13日電)
《光明日報》( 2019年07月14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