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讓那河流改變了模樣——重訪新中國首個跨流域大型引供水工程

2019-07-14 11:37:00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武自然

  編者按 30多年前,由17萬名建設者參與的引灤入津工程,在燕趙和津沽大地上鋪開,廣大建設者用血汗和生命譜寫了一曲曲動人的樂章,繪就了氣壯山河的畫卷。

  記載這段史詩般壯舉的豐碑,矗立在灤河和海河岸邊,也樹立在河北和天津人民心中;那“為民造福的偉大思想,頑強拼搏的革命鬥志,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勇於創新的進取精神,團結協作的高尚風格,雷厲風行的工作作風”的“引灤精神”,在新時代的今天,依舊激勵著人們去創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工農業生産的命脈。進入上世紀70年代,天津城市生活和工農業用水不足日益凸顯。

  缺水,嚴重制約著天津經濟社會發展。

  缺水,迫使人們超量抽取地下水,結果造成大面積漏斗區,地面以年均80毫米的驚人速度沉降,已經到了不能再抽的境地。

  到上世紀80年代初,極度缺水的天津更面臨著城市幾近斷水的極度威脅。

  情勢緊急!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下,1982年5月11日,舉世矚目的新中國首個跨流域大型引供水工程——引灤入津工程全面開工。

  難忘那一股豪情

  引灤入津,分為引灤樞紐工程和引灤入津輸水工程。

  引灤樞紐工程位於河北省遷西縣境內的灤河干流上,是灤河干流上唯一控制性防洪工程,由潘家口水利樞紐、大黑汀水利樞紐、引灤樞紐閘三部分組成。

  整項工程輸水總距離為234千米,年輸水量10億立方米,最大輸水能力60至100立方米/秒,形成了一個跨省市、跨流域,具有引水、輸水、蓄水、凈水、配水完整體系的城市供水設施。全線隧洞、泵站、管道橋梁等工程項目共有215個。

  其中,工程的關鍵就是穿越我國地質年齡最古老的燕山山脈,在200多條斷層中打出一條12.4公里長的引水隧洞。這在當時的技術和裝備條件下,難度空前。

  如今已90歲高齡的時任鐵道兵第八師師長劉敏,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回憶:時任引灤入津工程總指揮李瑞環的戰前動員,可謂悲壯——他把我們請到了天津市政府,親自給我們每個人都倒了一杯茶,他説:“請你們來喝的茶,特別的苦,喝完特別的不舒服,叫你們嘗嘗這個水,是希望你們在擔負引灤工程的施工中,要努把力,早日把引灤工程的引水隧洞打通!”

  在河北省遷西縣,要穿越將軍帽山,突破險要的“卡脖子”地段修建一個約1萬多米長的引水隧洞,這在我國水利史上前所未有。

  但越是艱險,有著光榮傳統的英勇的鐵道兵和地方部隊就越是向前。劉敏師長與198師首長聯手請纓,親率官兵承擔了隧洞開鑿和明挖埋管任務。

  官兵們勇於開拓並大膽採用新技術、新工藝,先後戰勝了590多次塌方,攻克了230多處斷層。1983年3月28日晚上8點55分,強烈的爆破聲震耳欲聾,這是138萬炮中的最後一炮,透過濃濃的黃色煙霧,官兵們看到一縷強光照進了位於景忠山山下100米深處的10號洞,通了!這,標誌著當時全國最長的引水隧洞全線貫通。

  引灤工程完工的時間比國家原定通水時間提前兩年,比工程部隊向天津市委、市政府立下的軍令狀提前了一年!

  為了工程的早日建成,施工部隊先後有3500多人主動推遲婚期、假期,2100多人在探親中提前歸隊,6100多人帶病帶傷堅持施工,107人受傷致殘,還有21人為工程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1983年9月11日,甘甜的灤河水奔流入津門,天津市舉行了隆重的通水典禮。海河兩岸,一片歡騰。海河兒女為了表達感激之情,用灤河之水沖泡上“碧螺春”“西湖龍井”,獻給親人子弟兵和辛勞的建設者。

  “在這喜迎新春的時刻/我來唱支歡樂的歌/淡水香茶酌滿杯/伴隨著我的心一顆/獻給英雄的引灤人/獻給辛勤的創業者/”——1984年春節晚會上,天津著名歌唱家于淑珍代表海河兒女聲情並茂地演唱了《灤水香茶獻親人》。這首歌頌引灤入津功臣的歌,迅速傳遍祖國大江南北。老師長劉敏至今聽到這首歌依然會淚濕巾衫。接受採訪時,劉敏動情地説:“僅鐵八師就有17名戰士獻出了寶貴的生命!隧洞開掘每隔700米就有一名戰士永遠地倒下了,他們當中最小的只有19歲啊!但是,只要是為民造福,我們做出多大的犧牲都值得。”

  守住那一汪碧水

  面對這項波瀾壯闊的工程,如何珍愛這來之不易的甘甜之水,如何讓灤河之水永葆清澈,讓後世子孫永續利用?為了尋找答案,記者走訪天津市區,又從引灤的源頭潘家口水庫一路走來,直到天津的“大水缸”于橋水庫。

  作為全國水資源最為緊缺的城市之一,天津人民愛水情深,護水情切。天津的節水工作始終走在全國前列。

  常在天津出差的客人劉英來自水源充足的江南,她對記者説,天津節水給她的印象很深,無論賓館、商場,還是機關、企業和學校,凡是有水龍頭的地方都貼有醒目的宣傳節水標誌。

  2012年以來,天津市先後印發了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意見、考核辦法、考核辦法實施細則,2016年又修訂了考核辦法、考核辦法實施細則,在全市確立起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紅線”,圓滿完成了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國家試點建設任務。

  為強化計劃用水管理,天津市每年初由市發改委和市節水辦聯合下達市、區、委辦局(集團公司)、駐津單位等系統用水計劃。對非居民用水單位全面實行計劃考核管理,考核程式實行市、區、用水戶和市、系統、用水戶兩個三級管理網體系,計劃用水率達94.8%。在計劃用水基礎上,天津市還科學配置水資源,出臺計劃用水、再生水利用和水資源費徵收使用管理辦法,並嘗試對節約下來的用水指標進行有償轉讓,全面啟動地下水壓採和水源轉換。目前,天津市年用水總量控制在28億立方米以內,淡化海水、再生水利用量分別達到0.34億立方米和3億立方米。

  作為城市用水大戶的工農業,則廣泛推廣先進的新型節水技術,天津市財政設專項資金對重點節水項目大力扶持。如今全市萬元GDP用水量15立方米,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7立方米;全市節水灌溉面積達到341萬畝,佔有效灌溉面積的74.2%。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695。天津主要節水指標繼續保持全國領先水準。

  “2015年秋實行階梯水價後,全家人的節水意識更強了,淘米水留著澆花,洗菜水積攢起來衝馬桶。一年算下來,既省了錢,又節約水資源,一舉兩得呢!”家住河西區梅江暢水園的張奶奶感慨地説。

  在獲得“全國節水型城市”和“全國節水型社會建設示範市”殊榮的天津,節水意識深入人心。天津市以用水的微增長,保障了全市經濟社會多年來快速增長。

  在河北省唐山市遷西縣,記者站在潘家口水庫閘口,一眼望去山脈綠樹蔥蘢,湖水碧波盪漾,湖邊百花爭艷。“能見到如今透明度達10多米的湖水,確實不易。自2000年開始,潘家口水庫和大黑汀水庫面積的十分之一,被養魚網箱佔據,水庫不堪重負,水質急劇惡化。我們從2016年10月開始清理潘大水庫湖內養魚網箱,到2017年5月28日,6萬多個網箱全部清理。2017年10月,潘大水庫水質已達到3類標準,而且還在日益見好。”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員會引灤入津工程管理局水文水質檢測中心副主任王少明對記者説。

  地處河北省遷西縣的天津市引灤工程隧洞管理處,是隨引灤入津工程應運而生的,隸屬天津市水務局,主要負責輸水隧洞及其附屬設施的維修、管理、安全保衛和輸水計量工作。管理處副處長方志國在隧洞進口水文站對記者説:“這條總長12.39公里的引灤工程隧道,是建設者用汗水和鮮血鑄就的,無論建設速度還是建設規模,在當時都是世界第一。我們必須盡全力將其呵護好。”

  方志國告訴記者,35年來隧洞能夠安全運營,得益於國家重視、地方支援、百姓理解。他向記者舉了一個例子:2007年當地一家企業要在山上建一個煙囪,特意找到我們論證,得知要建煙囪的位置正處於隧洞之上後,企業非常配合,立刻將建煙囪的位置改移到離隧洞幾十米開外的安全地帶。如今,我們把現代技術和設備廣泛運用到隧洞工程管理中,在引灤入津的源頭上築起了平安引灤第一道防線。

  黎河作為引灤入津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被譽為引灤輸水工程的大動脈。隸屬於天津市水務局的天津市引灤工程黎河管理處也是因引灤入津工程而成立,負責黎河輸水河道的綜合治理、水文測驗、水質監測和保水護水等任務,中心工作是確保引灤輸水及工程運作安全。

  黎河管理處黨總支委員高雷告訴記者:黎河全長76公里,流域面積560平方公里,是匯入天津薊州區于橋水庫的三條主要河流之一。引灤入津工程借用黎河天然引洪排溢河道57.6公里,約佔引灤輸水全線總長的四分之一。

  黨的十八大以來,黎河的保護進入了快車道。2014年投資4200萬元對黎河沿岸35座橋進行了維修和保險加固。再就是解決了兩大隱患,一是2015年對黎河上游22公里的51個鐵廠尾礦進行了全部清理,在河道外30米範圍內栽種樹木進行綠化、固化和美化,解決了污染的隱患。二是2018年對下游低窪地段進行了平整,解決了河水侵蝕下游耕地的隱患。為了解決人為污染,現在已實現了黎河沿岸全段封閉式管理。今年,天津準備再投資8700萬元,把河道尾礦砂全部清除,以確保水質。黎河管理處自1984年2月成立以來,經黎河往天津調灤河之水達183.8億立方米。

  于橋水庫地處天津市薊州區。站在水庫岸邊,于橋水庫管理處副處長廉鐵軍告訴記者,于橋水庫又稱翠屏湖,是引灤入津工程中重要的調蓄水庫,是天津市的重要飲用水水源地,庫容量15.59億立方米。薊州區委書記于立軍對記者説:“薊州區是天津唯一有山有湖的區,保住綠水青山,就是保住了金山銀山,近年來,天津市出臺了《天津市水污染防治條例》,劃定了永久性保護生態區域。同時,薊州區先後開展了拆除水庫網箱、清除魚池、庫區禁遊、封閉管理等水庫綜合治理工程,生態保護成效顯著。”薊州區漁陽鎮白莊子村村民黃建告訴記者,白莊子村就在於橋水庫邊,村民過去靠養魚為生,由於養魚網箱過多,水被污染,自打庫區實行封閉管理以後,不光有了補貼,還能去臨近園區打工,現在的收入是過去的一倍,現在家鄉水庫的水越來越清,鳥越來越多。

  續寫那一份情緣

  灤河流經18個旗縣,全長近1000公里,流域面積近6萬平方公里。在潘家口、喜峰口兩道名關,灤河與長城相擁而歌,且歌且行讚美著津冀的深情。如何續寫這段情誼,在新時代天津市對口幫扶承德市貧困縣的攻堅戰中,譜寫了動人的樂章。

  天津幫扶河北省承德工作隊領隊,承德市委常委、副市長楊春武對記者説:“我們所幫扶的承德市承德縣、平泉市、隆化縣、興隆縣和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都是灤河流經之地,灤河兩岸的鄉親們為天津人民飲上灤河水做出了無私的奉獻,我們是帶著囑託和感恩的深情來的。3年多來,汗水澆出了幸福花兒。”

  番茄産業基地是隆化縣的産業扶貧帶動項目,在建設初期,由於土地流轉佔壓資金,項目一度陷入困境。天津幫扶工作隊了解到情況後,給予了100萬元的産業扶貧資金支援。當地公司投資這個項目,信心源於銷售渠道的保障,因為番茄醬生産廠家與天津利民集團的子公司簽訂了包銷協議。過去靠種玉米,農民一年收入也就是2000多元,現在農民到番茄産業基地打工,一天就能掙70元,一個月的收入就是2000多元。

  天津幫扶工作隊注重提升援建地區人員的職業技能,為受援地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智力支撐。為落實好兩地簽署的支援建設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承德分校框架協議,確保承德應用職業技術學院按時招生,天津市教委與承德市政府簽署了《關於支援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承德分校辦學有關事項的備忘錄》,採取“1+2”分段培養方式開展2018級新生招生工作,即第一學年在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學習,之後兩年回承德應用職業技術學院學習,為智力支撐打下了基礎。

  天津幫扶工作隊還積極協助當地進行灤河流域環境治理,發掘旅遊資源,推動綠色發展。在河北省興隆縣平安堡鎮,灤河的支流柳河清澈見底,常年在山間歡快地流淌,柳河下游連接著潘家口水庫。今年新年伊始,天津對口幫扶工作組拿出2300萬元專項幫扶資金,啟動了柳河上游綜合治理工程,積極為當地對接旅遊資源,幫助興隆縣發展綠色産業。天津對口幫扶的承德圍場縣“木蘭圍場”小灤河水源地保護項目、隆化縣灤河水域環境整治等項目也在建設當中。天津將在幫扶工作中加強生態保護力度,強化承德作為京津冀水源涵養區的功能,合作開發“燕山環京津休閒旅遊線”等京津冀跨區域精品旅遊線路,助力當地經濟實現綠色發展。

  楊春武告訴記者,按照天津市委、市政府“升級加力、多層全覆蓋、有限無限相結合”的工作思路和兩省市“1+4”合作框架協議要求,要全力構建多層次、全方位、寬領域的扶貧協作格局。2019年將按照天津市委“魚漁兼授、智志雙扶”的對口幫扶承德市的指示要求,堅持就業優先,聚焦深度貧困縣、聚焦重點貧困村、聚焦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面升級組織領導、資金投入、産業幫扶、勞務協作、攜手結對、社會參與等幫扶工作,助推承德市5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打贏脫貧攻堅戰。為了讓貧困戶早日脫貧致富,天津和承德共同編制實施《天津市扶貧協作及對口幫扶河北省承德市規劃(2016—2020年)》,謀劃扶貧協作項目126個,總投資352.76億元。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