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為了那份沉甸甸的囑託——記北京師範大學優秀公費師範生群體

2019-07-08 13:00:00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字號

   【牢記初心使命 譜寫青春之歌

  作者:光明日報記者 靳曉燕

  有人問黃文秀:你是全國最優秀師範高等學府畢業的碩士,有更多更好的選擇,為什麼偏偏要回到貧困山區?她回答:很多人從農村走了出去,但總要有人回來的,我就是要回來的人。

  有一群年輕的北師大公費師範生,他們同文秀的選擇一樣,回到家鄉,回到祖國需要的地方。他們在三尺講臺上,牢記囑託、奉獻自我,譜寫新時代的青春之歌。

  古麗加汗艾買提愛笑,當她出現在北京師範大學2019屆本科生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上時,她説:“我最有意義的選擇,就是成為北師大公費師範生。”

  2014年9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北京師範大學考察並與師生代表座談時強調,全國廣大教師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紮實知識、有仁愛之心的好老師,為發展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準的現代教育,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作出更大貢獻。

  古麗加汗艾買提作為唯一的學生代表向總書記彙報了紮根基層、奉獻家鄉教育事業的決心,這成為她追夢路上最大的動力。古麗加汗艾買提踐行志願,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書寫青春。5年時間,從烏魯木齊市二十三中到喀什地區葉城縣第三中學,她已經從一個“小菜鳥”成長為可以講經驗、講方法、講技巧的骨幹教師。

  畢業季,又有一批北師大學子走上教師的工作崗位。而他們自己,也將成為一個“被需要”的人。因為被需要,找到了夢想真正的含義,就是將“小我”融入“大我”;因為被需要,領悟了教育的真諦,就是用愛培育愛、激發愛、傳播愛。

   “努力,離自己夢想中那方安身立命的三尺講臺再近一點”

  難忘心中燃起的教師夢。

  從上學第一天開始,古麗加汗艾買提就特別熱愛那方講臺、那塊黑板、那些粉筆。“我就覺得這個位置將來就應該屬於我。”

  2011年,作為新疆地區民語系統高考文科狀元,她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北京師範大學,選擇了免費師範生。預科2年、大學4年,在北京求學的6年,古麗加汗艾買提付出了超乎常人的勤奮和努力,為的就是“離自己夢想中那方安身立命的三尺講臺再近一點”。

  就在那年北京師範大學首屆免費師範生畢業典禮上,茍曉龍同學作為唯一的學生代表發言,各種榮譽光環下的他低調純樸。畢業之際,他選擇了陜西省寶雞市渭濱中學。願意做“成就他人從而成就自己”的教師職業,是茍曉龍結合自己的特點和性格愛好與全家商討後做出的最終選擇。他踐行著“人,不為一己而生”的人生信條,努力朝著自己的夢想奮鬥。

  決心愈強烈,信念愈堅定。從沒接觸過的古文和英語,讓初入大學的古麗加汗艾買提一次次掉下眼淚,心中的教師夢讓她永不言敗。每天堅持晨讀,從古文最基本的文字音韻學起,一到週末就去國家圖書館借閱書籍,而今她可以流利地瀏覽和背誦大量古籍;技能實訓課上,為了提升教學能力,她每天堅持在公共水房的鏡子前練習講課;她還自學手語和盲文,希望能夠豐富自己的教學技能,為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打好基礎。

  “我的大學沒有太多的華麗篇章,但充實而有意義;我的青春沒有太多的豪言壯語,但踏實而有價值。”古麗加汗艾買提説。

  支教、實習、參與“四有好老師”獎勵計劃評選調研工作,讓他們離學生、離教師更近,更理解教師意味著什麼。

  “讓我深深愛上教師這個神聖職業的,還有那些可愛的孩子。在岩口,每次只要我們去支教,孩子們總是那麼興奮;平時上課,他們會偷偷把捨不得吃的山裏紅、野草莓塞給我們,還問我們很多大山外的事情。看著他們晶亮的眼睛,我感覺到了成為一名老師是多麼光榮。”朱啟平回憶。

  4年,跨越5省,6次支教,近200個日夜,張慧在一次次支教實踐中堅定了為中國而教的信念。

  “何以為師?”張慧也一次次地問自己。“白壽彝先生説:以學識。所以他90高齡仍然筆耕不輟,鑄成《中國通史》。莫言先生説:以仁愛。所以當他站在諾貝爾獎領獎臺上時,仍然唸唸不忘感恩母親。郎平學長説:以信念。所以她帶領中國女排披荊斬棘,不畏艱難。古麗加汗艾買提師姐説:以情操。所以她願意從烏魯木齊調往葉城,不計得失。他們是我們親切的師長,是和我們同飲一瓢水,共沐一份春光的北師大人。”

  “木鐸金聲的洗禮,朗朗校訓的浸潤,所有的一切都讓我們有了兼濟天下的氣魄,而非為一蔬一飯茍且。”人們至今仍會談起張慧在2018屆本科生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上的發言,她追求的,不僅僅是教師這一份職業,而是成為師匠。

  分秒構成了日夜,日夜構成了年華。在北師大的求學生涯也成就了他們自己的芳華,沐浴著木鐸金聲,見證著薪火相傳。

  作為一名年輕的教師,任教于浙江省溫州第二高級中學的林蔚高三時參加了北師大自主招生考試,自願選擇成為免費師範生。獲得過國家獎學金、寶鋼獎學金、北京師範大學“十佳大學生”的她,延續著她的優秀,獲得過浙江省優質課一等獎、全國歷史優質課評比高中組一等獎、“一師一優”課部級優課等榮譽。在第一年工作時,經常為了備好一節課,“動手動腳找材料”到深夜一兩點;從教5年,她的教學筆記、教學反思本已經佔滿了整整一排書架;多少次在走路時,因為思考某一個教學環節的流暢性,撞上了電線桿……過程固然辛苦,但是這種嘗試和實踐讓她和學生們都能夠一同去追索歷史學“求真”的歷程,體會到歷史學超越時間、空間的魅力,讓學生真正地愛上歷史、愛上歷史學習。

  “可能學生們高中畢業後並不會選擇歷史學專業繼續深造,但是,我想真正的歷史教育是,哪怕學生們忘了具體的史實、記不清歷史人物作過哪些歷史貢獻了,但是他們仍能客觀、理性地看待歷史和現實問題。”林蔚説。

  部屬師大師範生是中小學教師補充的優質來源,是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重要的源頭活水。2018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通知,轉發教育部等部門《教育部直屬師範大學師範生公費教育實施辦法》,對部屬師範大學師範生公費教育政策做了系統全面規定。將“師範生免費教育政策”調整為“師範生公費教育政策”,這標誌著我國師範生“免費教育”升級為“公費教育”。部屬師範大學招收公費師範生實行提前批次錄取,重點考察學生的綜合素質、職業傾向和從教潛質,擇優選拔樂教、適教的優秀高中畢業生加入公費師範生隊伍。

  “把每一堂課都當成是最後的一堂課,然後用智慧、青春和激情將它完美演繹”

  “如果我能夠活80多歲,那麼我可以在畢節一中潛心工作60年,我希望我生命凋零的時候,一定是我在黑板上寫下最後一個的粉筆字。”翻閱朱啟平在QQ上的文字,禁不住地感動。

  懷著一顆虔誠的心,他來到畢節一中,迎來真正意義的上第一批學生。每堂課他都會在教室來回走動,都會用心靈感知每位小夥伴在課堂上的表現。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他會在睡夢中看到學生最美的樣子和課堂上最好的表現,內心會有一種説不出的喜悅和一種無與倫比的幸福。

  曾經,他教四個高二和一個高一,是高二(22)班班主任,同時要輔導高二(22)班數學,每天時間全部奉獻給備課、教學和輔導學生,每天日常日程安排精確到分鐘。有五百多個孩子走進他的生命,他們的點滴進步與成長都牽動著他的心,沒有時間抑鬱和低沉。

  給班級學生寫信,成為他教學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有時是中午,有時是淩晨,有時是半夜。

  “我在筆電上寫下的每一個名字絕不是一個冰冷的符號,他們都是一群與眾不同的鮮活的生命和一個個躍動的靈魂。”

  “我不把你們培養為解題的機器,在我的課上,你們會感到做人的尊嚴,感受到學習魅力、感受到知識的力量。”

  “我希望因為我的存在給我的學生帶來幸福。”朱啟平在心裏告訴自己:“把每一天都當成是生命裏最後一天,然後用心去珍惜;把每一堂課都當成是最後的一堂課,然後用智慧、青春和激情與我的小夥伴們一起將它完美演繹。”

  給學生帶來幸福的老師也有著別人體會不到的幸福。

  林蔚與學生的“通信”成為“傳統項目”,積累了幾萬字的信件。這些都成了她和學生共同的記憶,珍貴的“財富”。

  “每天能看到學生的進步便是最大的幸福。”隔著話筒,也能感受到珠曲的笑意。現在,他在拉薩阿裏河北完全中學任教,同時擔任學校年級主任。作為首屆免費師範生,珠曲畢業後來到阿裏海拔最高的措勤縣江讓鄉小學任教。中間有一段工作調整,當順利完成赤瑪村脫貧任務後,珠曲再次回到教師崗位。

  “只有一線教學,才能讓我無限充實,時時刻刻能感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能感受到自己北師學子的使命。”珠曲告訴記者。

  “學為人師,行為世范”是北師大學子生命的一種底色。

  工作第一年,沒什麼重大經歷,只不過是按部就班。張慧吃著泡麵蝸居在50平方米的出租屋裏;在雷雨交加的夜晚不能入眠,頂著困意備課。可是當她翻看著一年來親手寫就將近25萬字的教案時,當整理著記錄班主任工作點滴的6本筆記時,當想起了平均一天工作13小時的日日夜夜時,內心卻萌生了對自己的敬意。“我不是碌碌無為,我只是在平凡世界裏堅持著自己的小小夢想。只不過,這夢想還沒有發光,這夢想見效還很漫長。可是我從來沒有忘記一年前在北師大畢業典禮上作出的承諾:做一名師匠,而不僅僅是一個老師。”

  學為人師,教化從容;行為世范,砥礪無窮。“祖國的教育還需要一批又一批的教師去努力。我相信,中國,會因教育而強大,教育,會因愛而改變人生。”即將赴內蒙古從教的呂歡告訴記者。四年時光,她曾赴三省四市支教,累計時長2300余小時;先後6次組織社會調研,了解我國教育現狀。“我選擇成為一名人民教師,擔當起北師大人于國家、於民族的責任,這是北師大人兼濟天下的家國情懷,更是作為中國青年的幸福。”

  現在青春是用來奮鬥的,將來青春是用來回憶的。也許他們曾經懷疑過自己,在迷茫中徘徊,但最終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這些優秀的師範生帶著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帶著他們對基層教育事業的滿腔熱情,堅定地站到了祖國各地的講臺上,在培養中華民族“夢之隊”的進程中書寫無悔的青春。

  《光明日報》( 2019年07月08日 01版)

[責任編輯:全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