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超震撼!這些珍貴檔案文物背後的故事震人心魄

2019-07-03 17:46:00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號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重慶7月2日電(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田文生)7月1-2日,“新中國70年,鎮館之寶70件”文物和檔案故事網上徵集活動全國攝製組來到重慶,了解到一大批珍貴文物背後的動人故事。

  這些檔案文物流溢著或波瀾壯闊、或激情滿懷、或柔情款款的時代光影,從不同角度記錄了歷史的片段,把人們帶回到那些崢嶸的歲月。

  解讀這些檔案文物背後的故事,我們能解讀歷史,解讀奮鬥,解讀真實的震撼和感動,解讀信念的力量,解讀人性的光輝。

上甘嶺戰役樹樁

  抗美援朝戰爭期間的1952年8月,西南軍政委員會籌組中國人民第二屆赴朝慰問團第三分團,召集民主黨派人士、少數民族代表、勞動模範等60余人赴朝慰問。

  慰問期間,正是聯合國軍發動“金化攻勢”之時,舉世聞名的“上甘嶺戰役”戰事激烈,歷經43天。

  慰問團從朝鮮帶回的這個樹樁長1.96米,直徑0.37米,面積僅2平方米,上面留有彈孔、彈痕41個,火力密集的程度不言而喻。

江姐“托孤”遺書

  江竹筠是小説《紅岩》江姐的原型,四川自貢人。她被關押在渣滓洞監獄內,將吃飯時偷偷藏起的筷子磨成竹籤,沾著由棉絮燒焦與水調和在一起製成的墨水,在如廁用的毛邊紙上,艱難地寫下了“托孤”的書信。

  在信中,她對親人寫道:

  “我有必勝和必活的信心……假若不幸的話,雲兒就送給你了,盼教以踏著父母之足跡,以建設新中國為志,為共産主義革命事業奮鬥到底。孩子決不要驕(嬌)養,粗茶淡飯足矣……”

  字裏行間飽含著一個革命母親對孩子的深切厚愛和殷切希望,表達了一個妻子、母親和堅強戰士的心願。

  1949年,這封珍貴的書信幾經輾轉出獄交到親人手中。當年11月14日,江姐從容不迫地走向刑場,犧牲時,年僅29歲。

三塊銀元

  這是民國時期的三枚銀元,因為年代久遠,銀元上銹跡斑斑,分佈在上面的文字、圖案早已模糊不清。

  這三塊銀元蘊藏著發人深省的紅色故事。

  1941年3月,愛國實業家盧作孚麾下民生公司的職員、中共重慶地下黨成員肖林前往八路軍駐重慶辦事處接受新任務。在江津成立“恒源字號”商行。五年多時間裏,夫婦二人勤奮經營,為共産黨在重慶的工作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資金支援。1946年,肖林按指示來到上海,上海解放後,肖林結束了華益公司的運營。清理賬務後,華益公司有黃金12萬兩,固定資産1000多萬美元。面對鉅額資産,肖林説:“華益公司的本錢是黨的,所有利潤應該全部交給黨。我們夫妻二人就留下三塊銀元,以此來紀念這段難忘的經歷。”

  肖林夫婦二人掌握著共産黨的地下金庫,卻從來沒有為自己掙一分財産。1997年,肖林將那留作紀念的三塊銀元也捐贈出來。

《新華日報》印刷機

  中共代表團由南京遷至漢口後,中國共産黨獲得在漢口公開出版發行《新華日報》和《群眾》週刊的權利。負責籌備工作的潘梓年購得了這臺印刷機。不久,《群眾》週刊與《新華日報》在武漢創刊發行,震撼了武漢三鎮的新聞界。

  這是一台裝有德國西門子馬達的平板印刷機。而今機體依然完整,前端右側的機架上有個補釘,部分零件磨損嚴重,通身有些氧化銹蝕,仍能使用。

  1938年10月武漢失守,我黨駐國統區的公開機構及《新華日報》社也隨之輾轉遷渝。日機對重慶狂轟濫炸,印刷機即遷至化龍橋虎頭岩下,並在山岩的簡易防空洞內,為黨的新聞事業艱苦耕耘了8個春秋。

  1947年2月28日深夜,國民黨軍警憲特突然包圍了《新華日報》重慶分館。3月上旬,這臺印刷機被軍警拖至重慶南岸的一個監獄的鐵窗之中。

  1949年11月30日重慶解放,軍管會清查監獄時發現了這臺印刷機。

百幅

  1941年,“皖南事變”爆發,遠在海外的港澳同胞為抗議國民黨頑固派同室操戈,哀悼犧牲的新四軍烈士,他們根據民間“百幅百壽”的傳説,找來上千塊各色毛料,剪成大小不一的方塊,一針一線不分晝夜地趕制了一大批毛毯,取名“百幅”,送給了新四軍,支援祝福新四軍發展壯大。他們用縫製百幅這樣的真摯行動表達了一份拳拳的愛國之心,殷殷的赤子之情。

  該文物由梁隆泰、賴賢夫婦捐贈。

《楊闇公日記》

  楊闇公是中國共産主義運動的先驅,四川早期黨組織的創建者和卓越領導人。

  北伐軍攻佔南京時,英國軍艦炮擊南京導致2000余人死亡。楊闇公決定召開市民大會,表達抗議。1927年3月31日,會議召開,軍警特務公開向參加集會的2萬多群眾開槍,當場打死400余人,打傷1000余人。

  楊闇公也在不久後被捕,犧牲的時候被割舌、斷手、剜目,身中三彈。

  楊闇公犧牲後,妻子趙宗楷將丈夫生前的日記和工作筆記藏在臥室兩米高的墻洞裏,並將他生前的西裝、毛毯和兩人的情書珍藏一生。

  《楊闇公日記》共三本,是楊闇公烈士1924年至1926年間革命生活的紀實,包含著豐富的黨史、地方史和烈士傳記的資料,是研究四川地區和重慶地區革命鬥爭史的珍貴歷史文獻。

[責任編輯:賈若瀾]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