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七場多邊外交 習近平明晰“中國觀”“亞洲觀”“全球觀”

2019-07-01 15:22: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近觀中國)七場多邊外交 習近平明晰“中國觀”“亞洲觀”“全球觀”

  中新社北京7月1日電 題:七場多邊外交 習近平明晰“中國觀”“亞洲觀”“全球觀”

  作者 鐘三屏

  二十國集團(G20)大阪峰會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019年上半年的“全方位外交季”劃上句號。從4月到6月,他更是創紀錄地接連出席7場多邊外交活動發表講話,從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世界園藝博覽會、聖彼得堡國際經濟論壇、上合組織比什凱克峰會、亞信杜尚別峰會到G20大阪峰會,雖主題各異、話題多元,觀察家們卻可以由此領略習近平對“大變局”之下的中國、亞洲、世界三者定位與關係的最新考量。

  中國觀,回答“中國經濟如何前行”

  中國經濟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個小池塘。大海有風平浪靜之時,也有風狂雨驟之時。在世界經濟不確定性不穩定性增加的當下,中國經濟能否再次扛過狂風驟雨?

  習近平在今年上半年的多邊外交場合,多次做出正面回應。在G20大阪峰會,習近平重申“中國經濟穩中向好”,GDP增速“連續多年保持在6%以上的合理區間”,同時向世界傳達“中國有信心走好自己的路、辦好自己的事”的強烈信號。

  中國經濟不僅行“穩”,且有更高目標——高品質發展。一是開放。習近平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發表了以“開放”為關鍵詞的講話,以五個“更”來推動制度性、結構性開放;G20大阪峰會上,他又宣佈了細化務實的五大舉措,昭告世界:即便“風疾雨驟”,中國推進新一輪高水準開放初心不改、節奏依舊。

  二是可持續。不論是習近平在世園會上“同築生態文明之基,同走綠色發展之路”的號召,還是提出共建“一帶一路”要把綠色作為底色,以及在聖彼得堡國際經濟論壇上介紹中國可持續發展成果,都表明中國立足長遠的高站位,與國際主流發展觀相契合。

  透過這些,習近平向世界講述了一個有韌性、有執行力、有責任擔當的中國,打消世界對中國經濟能否承壓、中國開放進程會否繼續、中國發展模式是否可持續的疑慮,為處在變局之中的世界注入來自中國的確定力量。

  “今日之中國,不僅是中國之中國,而且是亞洲之中國、世界之中國”,習近平這一對中國的定位,含有看待中國的三個視角——中國視角、亞洲視角和世界視角,隱含著中國繼續與外部世界互信互敬、互融互利,在全球事務中發揮建設性作用的態度。

  亞洲觀,回答“亞洲實踐意義何在”

  梳理7場多邊外交活動,其中既有亞洲“主題”的亞文會、亞信峰會,也有與亞洲關聯度極高的上合峰會和“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亞洲在中國全方位外交佈局中的重要性凸顯。正如習近平所説,中國是亞洲之中國。中國和平發展始於亞洲、依託亞洲、造福亞洲。

  如果説習近平在亞文會上對“亞洲先民”“亞洲文明發展史詩”“古老商路”的追憶,從歷史維度強化了“亞洲命運共同體”的集體意識,那麼,習近平亞信峰會講話中暢想的“五個亞洲”願景,則從現實維度回答了亞洲需要建成一個什麼樣的“命運共同體”。

  今年的亞信峰會、上合峰會,習近平在講話中均以一定筆墨談及亞洲經濟發展,強調“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總鑰匙”,提出“要共同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早日達成《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等區域一體化文件”,“要順勢而為,推動地區融合發展不斷取得新成果”。觀察認為,亞洲作為世界經濟的新興增長極,通過融合發展降低經濟運作風險,乃是“大安全觀”的應有之義;這也顯示,亞洲正從過去的“安全共同體”“利益共同體”向當下的“命運共同體”蛻變。

  同時,在全球化遭遇挑戰,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時間點,習近平在聚焦亞洲的多邊場合,既關注區域融合發展,又屢屢談及全球經貿議題,反覆強調“秉持共商共建共用的全球治理觀”,“促進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可謂立足亞洲放眼世界。中國推動亞洲融合的治理實踐,不僅是賦能亞洲的實踐,也是全球治理實踐的一種微觀折射。

  全球觀,回答“全球治理往何處去”

  鮮明反對保護主義、單邊主義,倡導把握經濟全球化、世界多極化大勢,成為習近平在多邊外交場合講話的基本底色。

  比如,在G20大阪峰會,他提議“掃除人為障礙”以實現貿易暢通,並呼籲“避免因一時短視犯下不可挽回的歷史性錯誤”;在亞信峰會,他告誡“封閉的空間只會四處碰壁,開放的道路才會越走越寬”;在亞文會,他指出“認為自己的人種和文明高人一等,執意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在認識上是愚蠢的,在做法上是災難性的”……

  應該怎樣,不該怎樣——不僅是理想與現實的衝撞,也是兩種不同世界觀、治理觀的衝撞。對此,習近平在G20大阪峰會重申中國的主張:我們處在不同發展階段,在一些問題上存在利益差異和觀點分歧很正常。關鍵是要弘揚夥伴精神,本著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態度,平等協商、求同存異、管控分歧、擴大共識。

  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彌補全球治理赤字的解決路徑何在?觀察家指出,以開放型世界經濟破除保護主義,以文明包容互鑒超越文明衝突思維,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更新“本國優先”戰略,以“夥伴思維”取代“對手思維”,方是正途。正如習近平所倡導的,應堅持共商共建共用的全球治理觀,密切協調和配合,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促進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推動國際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

  萬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在7大多邊外交場合中,均得到重點推介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正是習近平推動全球治理、構建全球夥伴關係的具體實踐。“一帶一路”在五大洲得到的積極響應,無疑是“得其道者成”的證明,為全球化增添了新動力,為變局中的世界提供了新的可能。(完)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