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自然遺産日丨中國非遺 東方智慧——央視《非遺公開課》生動開講
中華五千年文化源遠流長,非物質文化遺産熠熠生輝。每年6月的第二個週六是我國“文化和自然遺産日”,2019年是我國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公約》15週年。值此時間節點,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藝頻道會同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産司、文化和旅遊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等共同製作推出了“文化和自然遺産日”非遺宣傳特別節目《非遺公開課》,節目將於6月7日晚20:06分在央視綜合頻道精彩開講。
作為被中宣部列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支援項目”的《非遺公開課》,本次節目緊扣“中國非遺 東方智慧”的主題,採用專家“登臺授課”的創新表達方式,營造老匠人與新青年的對話空間,讓觀眾坐在課桌後品味中國非遺在現代生活中的傳與承,生動講解與鮮活演繹的碰撞、交織、融合,將帶給觀眾一個又一個動人、勵志、深刻的傳承故事,激發全民傳承發展非遺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
自2018年首檔《非遺公開課》播出開始,節目在國內外觀眾中贏得了深厚的文化情感基礎和知名度,成為一個獨特的文化品牌。據悉,2019《非遺公開課》將延續文化課堂的風格,設置“求木之長”“厚德載物”“薪火相傳”“上善若水”四個板塊,分別邀請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呂品晶,中國絲綢博物館館長趙豐,清華大學教授、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院長常沙娜和江寧織造博物館館長酈波4位專家擔任各板塊主講人,帶領觀眾追溯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根與源。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節目還邀請了官式建築營造技藝國家級傳承人李永革、龍泉青瓷燒制技藝國家級傳承人徐朝興、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國家級傳承人胡淼等10余位“重量級”嘉賓現場講述展示非遺絕技和傳統民俗,力求為全國觀眾奉上一台高規格、高品質、高水準的特別節目,讓每一位觀眾都感受到一場充滿東方智慧的非遺盛宴。
今年《非遺公開課》的創意與創作,始終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藝術創新,將民俗文化和非遺絕技融入節目中,讓觀眾在中華文明的洋洋大觀之中感受傳統非遺魅力。節目一開課,山西稷山縣高福高臺花鼓表演團隊就將在山西稷山地區流傳千百年的民間表演藝術高臺花鼓搬上了授課現場,在振奮的鼓聲中,觀眾的非遺之旅精彩啟程。明眸流轉,裙裾飛揚,檀板慢拍下,北方崑曲劇院的優秀青年演員們將崑曲《長生殿》選段演繹得盪氣迴腸。
節目的舞美設計以“中國風”為主題,雙重升降冰屏的舞美設置構建出真實且富有立體感的自然景觀、充滿古典色彩與象徵意味的圖像標識,營造出極強的環境代入感,令觀眾盡享極致文化盛宴。此外,節目還將展現各地豐富多彩的非遺和傳統民俗。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吳碧霞傾情演唱贛南採茶戲《斑鳩調》,收放自如的音色、輕快活潑的曲調令全場氛圍都隨之輕盈律動;新藝術音樂歌唱家龔琳娜也重磅加盟,一曲富有生活氣息和文化韻味的雲南彌渡民歌《小河淌水》將觀眾帶入田園鄉間的意境當中;來自新疆的莎車縣十二木卡姆藝術團將帶來一段絲路的聲音《且比巴亞特木卡姆》,獨具異域風情……
匠心之醇,器物之美。作為古老智慧的結晶,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産不容易被現代觀眾理解,為此,節目組在道具方面可謂頗下功夫。故宮太和殿鎏金鬥拱複製品、金絲楠木雲龍紋頂箱朝服大櫃複製品、“壺藝泰斗”顧景舟的晚年作品“板橋提梁壺”、第一次亞太和平會議的景泰藍國禮“和平鴿大圓盤”、北京琺瑯廠“鎮館之寶”銅胎掐絲琺瑯“秦陵銅馬車”、北方崑曲劇院“鎮院之寶”……走進精華薈萃的《非遺公開課》,堪稱一場舞臺非遺珍寶秀。
精品呈現只是一方面,在《非遺公開課》裏,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明式傢具製作技藝、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等延續至今的傳統技藝同樣得到了鮮活演繹。“我這手沒有指紋”,龍泉青瓷燒制技藝國家級傳承人徐朝興在現場説起他被磨沒的指紋,都早已“按進了”他這些作品裏。除了青瓷雲鳳組合食具、古龍泉窯等龍泉青瓷的工藝講解,徐朝興還將快輪拉坯機和泥坯帶到錄製現場,現場展示爐火純青的跳刀技藝,帶領觀眾近距離接觸這一獨門絕技的每一個細節。除此之外,節目播出期間,觀眾可以微信掃描螢幕中的二維碼,在互動小遊戲中探索非遺之謎,感受非遺魅力。互動完成後還可以生成海報,贈送給親朋好友。
傳承是一種自信,更是一種認同,每一份古老技藝的呈現都源自於“守藝人”的熱愛,而這些來自不同領域的傳承人又將帶來怎樣的“非遺”大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