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零誤差”的橋三代(我和我的祖國)
説起我家與橋的淵源,那就得追溯到我的爺爺——新中國第一代大橋人。小時候,我常聽爺爺説:我是做技術工作的,跟數據打交道,一定要敬畏品質,堅守底線!
1955年爺爺參與修建武漢長江大橋,那時候修建長江大橋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夢想,作為長江上的第一座橋,必須確保百年品質。當時任潛水師的爺爺在一次檢查時發現,引橋有個橋墩偏離設計1.7釐米。爺爺立刻上報,施工方決定:馬上停工,將這個墩子炸掉重修!第一代建橋人嚴謹的工作作風,使武漢長江大橋成為一個傳奇,通車61年,歷經了4次特大洪水、88次輪船碰撞,至今堅如磐石。
我的父親名叫張建橋, 是一名橋梁工程師。父親是爺爺參建南京長江大橋時出生的,爺爺希望他繼續為新中國的橋梁事業做貢獻,所以取名“建橋”。太原的南中環橋就是父親他們在2008年修建的。
2013年,帶著爺爺一生對橋梁事業的摯愛和父親曾經修建南中環橋時難忘的回憶,我也踏上了太原這片土地。
來到太原之後,我作為骨幹參與修建了世界首座對稱五拱反對稱五跨非對稱斜拉索橋——北中環橋和太原首座獨塔空間扭索面斜拉橋——攝樂橋。這兩座橋施工難度非常高,我們3800多名建設者實施24小時輪班作業,經過兩百多個晝夜,北中環橋和攝樂橋當年竣工通車,創造了國內同類型橋梁施工最快的紀錄。
施工難度大,工期緊,品質卻不能打折扣。在一次拱橋施工時,我發現有一個定位架預埋件偏差5毫米,而這5毫米正好是滿足設計誤差要求的。要知道,定位架是控制整個鋼拱軸線的源頭,而鋼拱關係到整座大橋的受力和安全,十分關鍵。這就好比手電筒照向遠方一樣,源頭晃動一下,遠方的光線會偏離一大截。
正值盛夏,酷熱難挨。我猶豫再三,還是決定要求工人重調。作業隊長當時就急眼了,衝上來説:“已經符合設計要求了,為什麼還要重調?這麼熱的天,我們已經辛苦好幾天了,你知不知道!”等他冷靜下來,我耐心解釋説:我們修的是世界級橋梁,將來上面承載的是來往通行的無數車輛,那裏面是無數家庭和生命啊,所以我們必須保證百年品質。今天我也不走了,我和大家一起調!烈日下,我們用了整整一天時間,最終實現了定位架安裝零誤差。
工作上零誤差,但對家庭卻差太多。2013年剛到太原那年,父親查出鼻咽癌,必須立即放化療。那時,為了確保北中環橋項目的工作能快速推進,我只能堅守現場,沒能回家陪伴父親放化療過一次。父親也總在電話裏説,我沒事,別耽誤了工作。
2014年10月,女兒出生,我匆匆回家兩天,又返回工作崗位,想孩子了,只能通過視頻看一會。2016年1月,父親去世的噩耗突然傳來,當時我正忙碌在兩橋施工現場,含淚把工作交接好趕回家。沒能見父親最後一面成為我終生的遺憾。擦乾眼淚,我趕回工地。因為我是大橋人,建橋事業的接力棒已經傳到了我的手中,我不僅要把這一棒跑好,還要跑得更精彩。
現在,我們為第二屆全國青年運動會承建的十號線橋和迎賓橋已拔地而起,屹立在汾河之上。閒暇時,落日下,我會坐在工地上,靜靜欣賞不遠處父親和自己的作品,一個一個地數,南中環橋、北中環橋、攝樂橋、十號線橋、迎賓橋,太原真美呀,一條汾河21座橋一直美到北!
爺爺、父親和我,三代大橋人以及像我們一樣千千萬萬的建設者的接力奮鬥,撐起了一座座奔向未來的彩虹橋,用熱愛、赤誠和堅守,陪伴我們的祖國一起成長!
(“時代新人説——我和祖國共成長”演講大賽演講稿摘登,作者為山西省太原市住建局中鐵大橋局七公司工程師)
《 人民日報 》( 2019年06月05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