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戶變“股東”:年分紅15%,幫養豬還多賺七、八萬!這裡脫貧有高招→
原標題:貧困戶變“股東”:年分紅15%,幫養豬還多賺七、八萬!這裡脫貧有高招→
“甘肅最東部的合水縣,85%都是農民,2018年,這裡的村民平均收入只有8700多元,折合每個月收入不到一千元,是全國有名的貧困縣。
然而,就在這樣一個交通不便,還要驢馱人背的山區,農民們紛紛成了合作社的股東,收入迅速增長。”
貧困戶入股成“股東”
五月,甘肅省合水縣的春天還帶著絲絲寒意,合水縣郝莊村奶山羊合作社正在召開今年第一次分紅大會。合水縣是國家級貧困縣,而郝莊村又是當地出了名的貧困村,村裏408戶,有127戶都是貧困戶。這次合作社分紅,總金額達到12.5萬元,每個貧困戶都可以拿到1000元。
郝莊村村民王應全是村裏的貧困戶。因為身體受過外傷,所以現在無法從事重體力勞動,只能靠妻子外出打零工來維持生活,自己則照管七、八畝地補貼家用。夫妻倆一年能掙10000多元,但是看病吃藥就幾乎花光所有的收入。
合水縣郝莊村奶山羊合作社分紅大會
2018年9月,村裏發起成立奶羊合作社。王應全試著將國家劃撥的扶貧資金10000元入股到合作社。按照約定,每年他都能拿到1000元的分紅。自從合作社成立後,像王應全這樣的貧困戶基本都入股成為了“股東”,每年都可以拿到入股資金的10%作為分紅。
眼下,合作社負責人楊立平又有了一個新想法,讓入股村民幫助種植奶羊吃的牧草。王應全打算拿出3畝地試種牧草。從前這三畝地一直種玉米,刨去種子、化肥、人工成本,一年純收入只有四、五百元,而種牧草後,合作社不僅會發放種子和有機肥,而且還按照保底價每噸1500元回收飼草,不足一噸也按照一噸的産量來回收。也就是説,這三畝地王應全最少也有1500元的收入,如果産量高,收入還會更高。
合作社給村民發放的苜蓿草種子所含的蛋白質成分高,是養殖奶羊、奶牛必備的飼草。種草一方面有保底收入,另一方面,幾乎不用額外購買化肥種子,也不用人工耕作,對於像王應全這樣沒有多少勞動能力的貧困戶來説十分適合。
甘肅省合水縣吉峴鄉奶山羊養殖合作社負責人楊立平:就是“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環節。按國家行業標準,這個奶已經超出行業標準供應的奶了,所以,羊奶比市場價格要高一些,奶粉廠也很歡迎。
楊立平的合作社發展得順風順水,這讓縣裏的一家羊奶粉企業密切關注。此前,由於當地一直都沒能形成有規模的奶羊養殖場,因此,一家來自陜西的企業不得不靠從陜西運輸來的鮮奶作為原料加工成奶粉,每年僅在運輸上的投入就達到上千萬元。
截至2019年3月,合水縣共有建成及在建奶山羊養殖合作社6家,合作社預計規模共達六萬餘只,這對奶粉企業來説,無疑是非常利好的消息。
甘肅省合水縣某羊乳企業總經理張福生:從飼草種植到養殖到加工、銷售、市場是一條産業鏈,把大家都帶起來才能脫貧致富。
農民入股野豬合作社 他回饋村民15%的年分紅
2014年,陳志飛從部隊退伍後回到家鄉創業,2016年與幾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出資,成立了野豬合作社,是合水縣出了名的豬司令。
2018年,當地政府找到他,希望能通過國家扶貧資金入股的形式讓貧困戶也加入到野豬合作社,幫助貧困戶脫貧。因為這意味著,無論合作社是否賺錢,都要固定拿出入股資金的15%作為紅利分給貧困戶。
野豬生意如果做得不好,自己可就是雞飛蛋打。思量再三,陳志飛最終吸納當地142戶貧困戶每人10000元的入股資金,並且每年按15%的比例分紅。
陳志飛説,2018年半年分紅有27.5萬元。因為分紅,合作社純利潤算下來比上一年略有減少。但是也因為這筆100多萬元的資金注入,陳志飛得以快速擴大自己的合作社規模,由原來的120頭野豬,發展到現在的接近1000頭,在當地乃至慶陽市也是一家獨大。現在他們註冊了自己的商標,好多人到府採購、參觀,同時通過網路宣傳,豬賣得更快了。
豬養得越多,就需要更大的場地和更多地人工。合作社以合作養殖的方式把母豬分給入股農戶帶回自己家養,産下的小豬長到30斤後,合作社再以每只700元的價格收購,並進行林下散養。這樣,既保證野豬的品質,也讓貧困戶多一份穩定的收入。
黑木村村民高國宏是第一個來找陳志飛申請養殖野豬的貧困戶,也是目前貧困戶裏養豬最好的,已經給陳志飛交了一百多個小豬崽,獲得七、八萬元收入。現在看到希望的高國宏還想繼續擴大規模。
高國宏家的小野豬
湖羊養殖合作社是距離縣城較遠的一個合作社,負責人王藝琦預計合作社養殖規模在15000隻。現在合作社通過流轉土地,再返聘當地農戶來種植的方式種植飼草,已經帶動了附近198戶貧困戶走在脫貧的路上,老百姓一畝地能收入1108元。目前,合水縣當地共有肉羊養殖合作社十五家。
與湖羊養殖合作社相距不遠的板橋鎮鵪鶉養殖合作社,2018年9月至今,已經發展到四萬隻鵪鶉,日産蛋三千斤的中等規模養殖合作社。讓負責人王百林發愁的是産量太低,客戶多到王百林不敢接單。
王百林在2015年之前也是村裏的貧困戶,隨後自己開始借款養鵪鶉,從剛開始的三、四千隻,王百林慢慢找準銷路,把蛋供給當地的火鍋店、商店等,在當年便脫了貧。
作為深度貧困地區,截至2019年4月,合水縣畜牧業類養殖合作社已經達到181個,共計託管貧困戶3900戶。合作社入社成員戶均收入比非成員農戶高出20%左右。2019年當地政府發佈規劃,計劃三年內建一個萬頭(只)肉類加工企業,通過深加工進一步帶動野豬、鵪鶉、土雜雞的規模化養殖産業的發展。
甘肅省合水縣委書記解平:合作社帶上二百個貧困戶,每人入股2000元就是40萬元。建起一個合作社可能都在三、五百萬元,包括建廠房、道路、流轉土地。規模小的也要三百萬元左右,規模大一點的上千萬元左右。補助資金髮揮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年底要脫貧24個村,脫貧7300人,貧困發生率下降到0.9%。
半小時觀察
歷史上,合水縣的農民一直以種小麥和玉米為生,貧困的帽子一直扣在當地百姓的頭上,主要的原因,究其根本,還是當地經濟結構單一,産業結構單一。沒有生財之道,地方自然貧窮。
但俗話説窮則思變,就是這種公司加合作社再加農戶的養殖模式,調動出了當地意想不到的經濟活力。今年2月,合水縣已經有8個村依靠養殖和種水果蔬菜實現了脫貧。當地政府估算,當地農民加入合作社之後,通過分紅,土地流轉,以及在合作社打工,每戶每年平均可以增加6000到8000元的收入。
大膽創造獲取財富的門路和方法,真正在廣闊市場環境中去尋找自己的定位和優勢,這是貧困山區正在探索的發展之路。
政府、企業、百姓,同心協力地走在一條創造美好生活的道路上,或許再大的困難也難以阻擋大家心裏的這股激情和活力。
這就是中國經濟真正的潛力。
廣開財路摘“窮帽”!
來源:央視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