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力顯著 空間充足——海外人士好評中國宏觀經濟政策
新華社北京5月22日電 財經觀察:效力顯著 空間充足——海外人士好評中國宏觀經濟政策
新華社記者
在國內外環境複雜變化的大背景下,中國經濟穩健前行,始終保持在合理運作區間,最新宏觀經濟數據也印證了中國經濟的穩健和韌性。海外觀察家認為,中國宏觀經濟政策“穩”字當頭效力顯著,應對風險的政策空間充足,中國經濟前景可期。
今年第一季度,中國經濟同比增長6.4%;全國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1.8%,漲幅比上年同期回落0.3個百分點,總體而言市場供需基本平衡;外匯儲備餘額保持在3萬億美元以上,國際收支保持平衡。
1至4月份,全國城鎮新增就業459萬人,完成全年計劃的42%;4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0%,比上月下降0.2個百分點。
數據還顯示,內需已成為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去年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達76.2%。此外,今年第一季度服務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達57.3%,同比提高0.6個百分點;服務消費佔居民最終消費支出比重達47.7%,顯示消費正在升級;高技術産業、戰略性新興産業增加值增速分別達7.8%和6.7%,高於規模以上工業整體增速。
世界經濟不確定性增多、國際貿易局勢趨緊、國際金融市場波動加大,世界經濟“逆風”而行。在這一背景下,中國不斷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保持經濟平穩運作,交出“亮眼”成績單實屬不易。
在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經濟事務官員梁國勇看來,三大變革對中國經濟未來發展至關重要:品質變革意味著經濟增長從總量先行到量質並重;效率變革意味著經濟增長從依賴要素投入轉向更多依靠技術進步和生産率提升;動力變革意味著服務業以及新技術、新産品、新業態等推動經濟增長的作用增強。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表示,中國經濟將以産業升級等方式從數量型發展轉向品質型發展,這樣的調整對未來中國經濟發展非常重要。中國要進一步提高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必須依靠實體經濟,而實體經濟的發展需要通過技術創新、體制改革等來完成。
長期關注中國經濟的海外觀察家認為,儘管國際經濟環境陰晴不定,中國經濟總能沿增長軌道穩定前行,有其深刻的內在邏輯:通過持續改革開放釋放內生增長動力、通過厘清市場與政府的邊界讓市場的“無形之手”與政府宏觀調控的“有形之手”發揮各自優勢。
近年來,中國加快國企和財稅金融改革,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也有序推進。一些醞釀多年的改革接連破題,一些久攻不下的難題逐步突破,制約高品質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被進一步掃除。
從首家外資獨資新能源汽車公司、首家外資控股證券公司,到首家外資控股保險公司,從更大力度加強智慧財産權保護國際合作、更大規模增加商品和服務進口,到更加有效實施國際宏觀經濟政策協調,更高層次的開放讓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美美與共。
有海外學者認為,近年來中國改革穩步推進、清障破阻,外商投資法審議通過等擴大開放的一系列舉措加速落地,都將提升生産要素配置效率,增強中國經濟和企業的競爭力。得益於此,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將更具活力,巨大的發展潛能將被釋放。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拉加德表示,中國經濟政策穩健且有效,全球經濟增長離不開中國的持續發展。IMF首席經濟學家吉塔 戈皮納特也認為,中國經濟企穩的原因在於中國政府果斷採取行動,綜合利用財政和貨幣政策工具。
因此,IMF不久前在下調今年世界經濟增長預期0.2個百分點的同時,上調中國經濟增長預期0.1個百分點,中國也成為全球唯一被上調今年增長預期的主要經濟體。(參與記者:錢錚、劉春燕、李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