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 | 百年工匠精神 續寫時尚傳奇

2019-05-19 16:36:00
來源:央視新聞
字號

  “寧波裝,粧天下”。一百年前,浙江寧波“紅幫裁縫”靠一把剪刀、一個熨斗、一卷皮尺闖天下,以精湛的工藝,在中國服裝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篇章。

  如今,新一代的紅幫裁縫依靠著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科技創新,續寫時尚傳奇。

  這是今年巴黎時裝周上,來自寧波紅幫裁縫傳人的西裝壓軸亮相,引起全場關注。巴黎、紐約、倫敦、米蘭,世界四大時裝周上都能見到寧波紅幫裁縫的作品。

  十九世紀末,寧波奉化江兩岸的一些裁縫,憑藉其精湛的西裝技藝揚名上海灘,也贏得了許多外國人的青睞。因為當時來中國的英國人、俄羅斯人、荷蘭人等大都是紅黃頭髮,紅幫裁縫因此得名。

  寧波服裝博物館館長王以林:紅幫裁縫當時在中國服裝史變革潮流當中,能夠順應時代潮流,本著“洋為中用”的原則創造性地設計出了自己的服裝,最典型的就是中山裝。第一套中山裝,第一套西裝,第一家西服店,第一個西服學校還有第一本西服理論著作,紅幫裁縫創造了中國服裝史上五個第一。

  2005年“紅幫裁縫技藝”被列入浙江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戚柏軍是紅幫裁縫第七代傳人,記者見到他時,他正在縫製一套定制西服。戚柏軍告訴記者,紅幫裁縫手工縫製的過程中,單是各個部位的針法,就有扎針、頂針、拱針等13種之多。西服從衣片上打線釘標誌算起到成衣,手工縫製的工序多達230多道。

  紅幫裁縫傳承人戚柏軍:要對人體很了解,另外一個要了解的是布料的紗線,有的時候用線把它給吊起來,線跟線之間産生很多力的交叉,交叉了以後它就産生了一種特殊的形狀,那麼這種形狀機器是達不到的。

  戚柏軍説無論是紅幫必備的“四功九勢”,還是成衣的十六字訣,一套完美西服的誕生過程來自無數個細節。這些細節還包括德國的針與剪、日本的粉筆和絲線,更重要的是師傅眼間手裏對布匹裁剪的感覺。石加兵從師戚柏軍4年了,入門時縫了整整一年的鈕洞。

  紅幫裁縫學徒石加兵:無論是在做哪一個環節,就是很少能得到他的認可,這個東西你已經做得很好了,沒有的。他可能就是説還不錯,但是哪個地方有問題,你可以下次繼續努力。

  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紅幫裁縫的服飾手藝在時間流逝中發展演變,不變的是勤勞智慧的工匠精神、中西結合的視野和格局、傳承和創新兼具的堅韌品格。

  寧波雅楚服飾有限公司董事長周輝明:我從小是在紅幫文化的發源地長大的,我記得我穿第一套西服是13歲。

  生於奉化江畔的周輝明,從多倫多大學畢業後就做起了裁縫,稱自己為“新紅幫”。

  周輝明:以前的紅幫更多的是一個群體,就很難説有一個品牌。但是我覺得紅幫要通過一個品牌的方式把它推出去,然後推出去同時再反哺紅幫的土壤,然後培養新的人才。

  周輝明去年簽下世界頂級裁縫、82歲的義大利人弗朗西斯科做顧問,他曾經服務過歐洲各國政要、好萊塢影星等知名人士。周輝明打算以此為契機,開一個裁縫學堂,也像當年的紅幫裁縫那樣,洋為中用,把工藝傳承下去。

  雅楚服飾有限公司技術總顧問聖弗朗西斯科:不管是我的家鄉(義大利),還是加拿大,我曾經嘗試過教一些年輕人,但是很遺憾效果並不好,因為那些人關注更多的是出售商品和賺錢,在中國我找到了對的人,可以幫我實現夢想。

  百年前,“紅幫裁縫”靠匠心獨領風騷;如今,一場網際網路革命正深刻地影響著“寧波裝”,紅幫傳人們用智慧製造做“衣”,大數據做“媒”,以智慧化為核心,形成連接創意、製造和消費的智慧産業,繼續領跑。

  羅蒙集團董事長盛靜生:我們每一年大概有100多萬套的西裝定制,我們回收率幾乎是沒有超過1%。為什麼?主要是結合大數據,靠的是紅幫的精髓,時尚和科學進步,一定要按照時代的潮流。

  從剪刀皮尺走天下,到東海之濱崛起服裝名城,寧波服裝業的繁華催生出了一個節會——寧波國際服裝節,從1997年開始,已經舉辦了22屆。如今,1.6萬家紡織服裝企業遍佈寧波,年産服裝15億件,是中國最大的服裝生産和出口基地。

[責任編輯:王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