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軟證據”搞“硬指控”:美國霸淩訛詐全靠謊言
用“軟證據”搞“硬指控”:美國霸淩訛詐全靠謊言
——從斯蒂芬 羅奇的良心文章説起
光明日報評論員
中美經貿摩擦一年多來,雙方打打談談,勢越看越清,理越辯越明。
美國毫無誠信、出爾反爾,揮舞關稅大棒、實施極限施壓,其貿易霸淩主義的面目,國際社會已看得一清二楚。為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美國不惜嚴重破壞國際貿易秩序,加深全球經濟不確定性,極盡訛詐之能事。美國要在經貿摩擦中玩轉如此“極限”手段,當然需要靠大量謊言做鋪墊。這一點,瞞不過明眼人。
前摩根士丹利亞洲公司董事長、耶魯大學傑克遜全球事務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斯蒂芬 羅奇不久前在世界報業辛迪加網站發表《美國在中國問題上的錯誤敘事》一文,就把美國政府的種種謊言和錯誤邏輯説得非常透徹。“華盛頓在事實、分析和結論方面都十分輕率。而美國民眾在接受這種錯誤敘事時過於輕信。”
羅奇的文章發表于4月26日,當時美方就中美經貿磋商不斷釋放樂觀資訊。但後來的進展證明,那不過是美方玩的又一次極限施壓前的障眼法,其後出爾反爾依然如故。羅奇先生顯然也被障了眼,他在文中表述,“鋻於貿易協議顯然很快就要達成,人們很容易認為這一切都會過去。”
但羅奇對形勢的判斷力卻未被一葉障目。他認為,美國國內對中國的不信任不會因為貿易協議的達成而消失——“這可能是一廂情願的想法”,因為“中美之間的互信已經千瘡百孔,達成一項膚淺的貿易協議絲毫不會改變這一點”。
樹欲靜而風不止。對於主張不衝突不對抗,推動建設新型大國關係的中國來説,互信互利,合作共贏才是正道。但在美國國內,共和黨人與民主黨人卻“難得”地就一個關鍵問題達成了共識——把所有困擾美國的東西都歸咎於中國。“痛批中國,這一做法具有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有廣泛的吸引力”。
然而,從羅奇的文章裏,人們不難發現,美國用來痛批中國的“猛料”,細看來卻全是基於錯誤計算和雙重標準的不實之詞。
謊言一:貿易逆差都是中國的錯。
2018年,美國同中國有著4190億美元的商品貿易逆差。這在美國總體8790億美元的貿易逆差中佔48%。在羅奇看來,這是美方在爭論中的“避雷針”,是美國領導人所謂的造成工作流失和工資壓力的“大屠殺”的罪魁禍首。
羅奇指出,特朗普和其他大多數美國政界人士不願承認的是,2018年美國同102個國家之間存在貿易逆差。“這反映了國內儲蓄極度不足的問題。”而美國國內儲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國會和總統草率批准的預算赤字造成的。“也沒有人承認供應鏈扭曲的問題。”這個問題起因于在其他國家製造投入品,但在中國裝配並從中國發貨。據估計,這個問題把美中貿易不平衡誇大了35%~40%。更別提讓美國消費者受益的基本宏觀經濟狀況和全球生産平臺效率的提高。顯然,把中國説成是“讓美國再次變得偉大”的主要障礙要容易得多。
謊言二:中國竊取智慧財産權傷害美國創新能力。
智慧財産權保護、強制技術轉讓問題是中美經貿磋商的重要議題,也是美國強詞奪理、抹黑中國的重災區。
中國每年竊取價值數千億美元的美國智慧財産權,從而給美國的創新能力造成致命打擊,在美國輿論場已被重復成了公認的“真相”。但羅奇對這種説法的公認源頭提出了合理的質疑。
美國“智慧財産權委員會”聲稱,2017年智慧財産權盜竊給美國經濟造成的損失在2250億美元至6000億美元之間。對此,羅奇指出,這一估值的範圍大得離譜,這些數據是基於不可靠的“代理模型”得來的站不住腳的證據。
“中國盜竊智慧財産權”的情況來自美國海關與邊境巡邏部門的數據,他們在2015年總計查獲了價值13.5億美元的盜版和假冒商品。美國用同樣不可靠的模型在這個小數目的基礎上進行推測,得到全國範圍查獲的盜版和假冒商品總估值,並將總估值的87%歸咎於中國(52%歸咎於中國大陸,35%歸咎於香港)。於是,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在2018年3月發表的“301條款”報告中強調了這一點。該報告為對中國加徵關稅提供了基本理由:美國企業與其中國合資企業夥伴之間存在強制技術轉讓。
謊言三:中國強制技術轉讓。
羅奇指出,合資企業顯然涉及人員、企業戰略、經營平臺和産品設計的共用,但美方的指控是“強制”。這與一個假定密切相關,即精明老練的美國跨國企業愚蠢到會把核心技術轉交給他們的中國夥伴。
“這又是一個以軟證據提出硬指控的驚人實例。”羅奇在文章中説,令人難以置信的是,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實際上在“301條款”報告(第19頁)中承認,沒有確鑿證據證實這些“隱性操作”。就像智慧財産權委員會一樣,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依賴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等貿易組織進行的代理人調查。
羅奇在文章中還批駁了美國政府在“中國製造2025”“貨幣操縱”等問題上的錯誤敘事和錯誤反應。
他指出,長期以來,日本、德國、法國,甚至還有美國一直在實行與中國類似的産業政策。就在今年2月,特朗普簽署行政令,宣佈啟動美國人工智慧倡議,並提出在120天內制定一份人工智慧行動計劃的時間框架。顯然中國並不是唯一把創新提升為國家優先政策的國家。
針對“中國貨幣操縱”這一美方關注的老問題,羅奇指出,自2004年年底以來,以廣義貿易加權計算的人民幣實際升值超過50%,中國一度龐大的經常項目盈餘幾乎消失。“但是,以往在貨幣問題上的不滿依然存在,並在目前的談判中得到了許多關注。這只會讓華盛頓的敘事錯上加錯。”
更大的謊言:中國是美國的“生存性威脅”。
羅奇對美方一系列錯誤敘事的澄清,顯然有助於美國一些人在中美經貿摩擦問題上獲取正確的認知。正如他所言,美國應該自省,“如果美國的名嘴階層全錯了,痛批中國與其説是對真實外部威脅的反應,不如説是國內問題的産物,那怎麼辦呢”?
羅奇是中美經貿問題的專家。借助他的專業分析,人們對美國在中美經貿摩擦中的“錯誤敘事”的錯情錯因更加了然。“事實上,有充分的理由認為,缺乏自信的美國——受困于自身造成的宏觀經濟失衡,並擔心自己退出全球領導地位所帶來的後果——接受了一套有關中國的錯誤敘事。”
雖然著筆不多,羅奇對中美關係大局同樣深有感觸。在羅奇看來,固執地把中國當成對“美國夢”的生存性威脅,會帶來嚴重後果。他在文章開端這樣寫道:“這已經導致以牙還牙的關稅、不斷升級的安全威脅、發生新冷戰的警告,甚至是有關崛起中的大國與現任全球霸主之間將爆發軍事衝突的傳言。”
但且自省躬,莫覓他替代。羅奇指出,他文章的重點是強調,在指責他人時,需要客觀和誠實,尤其是在當前美中衝突利益攸關的情況下。“可悲的是,把注意力放在替罪羊身上,顯然比反觀自照來得容易得多。”
客觀、誠實,正是美國政府在處理中美經貿磋商乃至規劃中美戰略關係中急需的品質。然而,美國政府在現實中的做派卻與這一品質南轅北轍。在中美經貿談判中,美方一再出爾反爾、得寸進尺,一味漫天要價,極限施壓,導致談判嚴重受挫。在更加影響深遠的中美戰略關係上,美國一些人患上“被趕超焦慮症”,竟然生造出中美“文明衝突”,為打壓臆想中的美國“全球主敵”尋找藉口。
解鈴還須繫鈴人,心病還須心藥醫。從挑起對華貿易戰到尋求對華戰略遏制,美方在對華關係上的種種失去理性的舉措,不僅是對形勢的嚴重誤判,更完全低估了中方捍衛自身權益的決心和意志。美國能從自己一手製造的矛盾衝突中得到的,只會是自身公信力的折損和軟實力的削弱。
摒棄謊言與私欲,樹立客觀和誠實品質,美國政府刻不容緩。
《光明日報》(2019年05月18日 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