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場重要外交活動看習近平的全球視野
新華網記者 趙銀平
【學習進行時】2019年三場重要外交活動近期相繼亮相: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2019年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三場活動,習近平都發表了重要講話。從講話中,我們可以清晰看到習近平的全球視野和宏大眼界。新華社《學習進行時》原創品牌欄目“講習所”今天推出文章,與您一起感知。
春和景明、花開燦爛之際,中國也迎來了主場外交的繁忙時刻。
4月26日,習近平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發表主旨演講;
4月28日,習近平在2019年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開幕式上發表重要講話;
5月15日,習近平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發表主旨演講。
緊湊的鼓點,熱烈的氛圍,眾賓雲集讓古都北京的春光更顯明媚。宏大的視野,切實的主張,中國方案讓“雞犬之聲相聞”的“地球村”更加親密。
“一帶一路”——從“大寫意”到“工筆畫”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已近6年。
篳路藍縷,春華秋實,“一帶一路”完成了總體佈局,繪就了一幅“大寫意”;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一帶一路”的“朋友圈”越來越大,成為“機遇之路、繁榮之路”。
面向未來,“一帶一路”建設怎樣才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習近平“胸有成竹”。
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的主旨演講中,一方面,他著眼全球,提出3點主張:“要秉持共商共建共用原則”,“要堅持開放、綠色、廉潔理念”,“要努力實現高標準、惠民生、可持續目標”。
另一方面,他立足中國,宣佈下階段中國對外開放5大措施:更廣領域擴大外資市場準入;更大力度加強智慧財産權保護國際合作;更大規模增加商品和服務進口;更加有效實施國際宏觀經濟政策協調;更加重視對外開放政策貫徹落實。
既有格局,又有佈局;既有大氣,更有靜氣。
精謹細膩,筆筆有章法,這樣一幅“工筆畫”,怎能不讓人期待?
襟懷磊落,步步求共贏,這樣一條“機遇之路、繁榮之路”,怎能不應者雲集?
寫下了《絲綢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一書的英國歷史學家彼得 弗蘭科潘説:“絲綢之路曾經塑造了過去的世界,甚至塑造了當今的世界,也將塑造未來的世界。”從2013年的那個秋天,到2017年的雁棲湖之聚,再到今年的春天之約。回望過去,我們有理由“登高賦新詩”,憧憬明天。面向未來,我們更有信心,“一定能夠走出一條互利共贏的康莊大道”。
北京世園會——“春風花草香”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如果地球的生態環境不再適合生存了,人類將何以自處?
對生態環境問題,習近平高度重視,緊抓不放。
在2019年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開幕式上,習近平説:“地球是全人類賴以生存的唯一家園”,“我們要像保護自己的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
讀懂了這兩句話,便讀懂了習近平5個“追求”的苦心與眼光。
——我們應該追求人與自然和諧。
——我們應該追求綠色發展繁榮。
——我們應該追求熱愛自然情懷。
——我們應該追求科學治理精神。
——我們應該追求攜手合作應對。
5個“追求”,切中自然與人類關係的痛點,提出了可行的中國方案。言辭懇切、思慮長遠。這是人類與自然的共生共贏之路,這是為人類謀長遠之舉。
讀懂了這5個“追求”,便讀懂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意義。
億萬中國人,用行動在地球上刻畫出一條綠色足跡:美國航太局的衛星數據顯示,全球從2000年到2017年新增的綠化面積中,約四分之一來自中國,貢獻比例居全球首位。在全球森林資源持續減少的背景下,中國森林面積和蓄積量持續雙增長,成為全球森林資源增長最多的國家。
一個個事例,證明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不是虛言。曾讓人“感冬寒秋肅,嘆人稀鳥亡”的塞罕壩成為“華北綠肺”,資源總價值在2017年就達到200多億元,投入與産出比1:19.8;被稱作“死亡之海”的庫布其沙漠,原本黃沙漫漫的恩格貝成了生態示範區,一片片苜蓿散佈其間,136座溫室裏種著各種瓜果蔬菜……
“我希望,這片園區所闡釋的綠色發展理念能傳導至世界各個角落。”“讓我們從自己、從現在做起,把接力棒一棒一棒傳下去。”殷殷期望,為中國,為世界,為人類。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這樣的美麗世界,需要我們世世代代努力呵護。
文明交流互鑒——“繁花春滿園”
5月的北京街頭,形似盛開牡丹的亞洲文明對話大會標誌分外醒目。這朵“文明之花”用六個花瓣將亞洲地理位置的六個分區包羅,瓣瓣互動、手手相牽,象徵亞洲文明的絢麗多彩,也寓意不同文明的交流對話。
為何要強調不同文明的交流對話?
因為“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各種文明在這片土地上交相輝映,“譜寫了亞洲文明發展史詩”;中華文明更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斷交流互鑒中形成開放的體系,“始終在兼收並蓄中歷久彌新”。
因為應對共同挑戰、邁向美好未來,“需要文化文明力量”。要建設一個和平安寧、共同繁榮、開放融通的亞洲,需要通過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鑒,“消除隔閡和誤解、促進民心相知相通”,“夯實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文基礎”。
對不同文明間的交流互鑒,習近平提出4點主張:第一,堅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第二,堅持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第三,堅持開放包容、互學互鑒;第四,堅持與時俱進、創新發展。
習近平,正是文明交流互鑒的探索者。他説,我訪問過世界上許多地方,最吸引我的就是韻味不同的文明。中亞的古城撒馬爾罕、埃及的盧克索神廟、新加坡的聖淘沙、泰國的曼谷玉佛寺、希臘的雅典衛城,都留下了他探索文明交流互鑒的足跡和思考。
中國,更是文明交流互鑒的踐行者。此次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就是一個最好的例證。這是一次激發文化共鳴點、維護文明多樣性的曠古盛會,更為文明互學互鑒、共同發展提供了一個良好平臺。
面向未來,與4點主張相配合,習近平還以4個“中國願……”表明瞭中國不懈推進文明交流互鑒的態度和行動。有言有行,有主張有謀劃,推動文明交流互鑒,中國從不缺席。
“繁花春滿園,群生則錦繡。”每一種文明都是美的結晶,都彰顯著創造之美。從中國而亞洲而世界,讓姹紫嫣紅的亞洲文化之花盡情綻放,讓世界文明百花園群芳競艷,這才是世界該有的樣子!
中國方案——“百事得其道者成”
中國三場重要外交活動,高朋滿座。習近平三次重要講話,贏得喝彩。因為中國秉持公心,“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則天下平矣”;因為中國秉持大道,“萬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
這個公心,就是互利共贏、共同發展;這個大道,就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一方面,世界多極化進一步發展,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崛起成為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各國人民的命運也從未像今天這樣緊密相連;另一方面,霸權主義、強權政治依然存在,保護主義、單邊主義不斷抬頭,文明衝突論、文明優越論等錯誤論調不時沉渣泛起……
合作還是對抗,衝突還是對話,開放還是封閉,互利共贏還是以鄰為壑?
2017年1月18日,瑞士日內瓦萬國宮,習近平提出了中國方案: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共贏共用。
習近平從全局和全球視野,以哲學和歷史高度,深刻回答了“人類社會何去何從”這個根本性問題,為世界和平發展指明瞭正確方向。
大道至簡,實幹為要。有中國方案,更有具體的中國主張和實踐。無論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還是保護環境5點追求抑或文明交流互鑒4點主張,都是結合中國發展和國際合作大局,為中國謀也為世界謀。
事實已經證明並將繼續證明。有識之士也已經看到中國之“道”的歷史眼光和天下情懷。“在處理國際事務中,中國站在歷史的正確一邊。”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這樣評價。“建立一個沒有紛爭、所有國家都獲得發展、所有人都幸福生活的世界,是人類的共同理想。”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説,“將理想變為現實,需要政治家高瞻遠矚,並盡最大努力付諸行動。中國倡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正是基於這樣的思路,並且中國具有實踐的能力。”
“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因為相知,千山萬水只等閒,四海賓朋聚北京。“和羹之美,在於合異。”為了共贏,八千里路雲和月,中國不懈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