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揚“交流互鑒”之帆,向命運共同體“遠航”

2019-05-14 10:52:00
來源:光明網-時評頻道
字號

  作者:高 延

  不同文明之間,是衝突還是對話,是對抗還是合作,該何去何從?“時代之問”又有哪些新的探索和思考?

  5月15日,以“亞洲文明交流互鑒與命運共同體”為主題的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將於北京隆重開幕,國家主席習近平將出席大會開幕式、發表主旨演講,並出席有關活動。這是今年繼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之後,中國舉辦的又一場重要外交活動。亞洲47個國家以及域外其他國家的政府官員和文化、教育、影視、智庫、媒體、旅遊等領域的代表共計2000余人,將參加大會開幕式和分論壇。

  中國是文明的古國。中國歷史有多悠長?曾有學者指出,中華民族有“三十萬年的民族根系、一萬年的文明史、五千年的國家史”。這片土地上孕育了豐富的史前文化、地域文化、海洋文化、諸子百家、符號圖騰、宗教信仰等等,涌現出四大發明、航海造船、書法國畫、戲曲工藝等無數令人讚嘆的文化瑰寶,諸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功崇惟志,業廣惟勤”等華章佳句歷久彌新。

  亞洲是開放的亞洲。作為世界一大洲,亞洲佔全球陸地總面積的29.4%,人口占世界總人口的60%。人類最早種植的小麥、水稻、棉花都出現在亞洲。兩河流域,恒河、印度河流域,黃河、長江流域等古代文明,為人類文明前進作出巨大貢獻。數千年來,東亞的農耕文明、北亞的遊牧文明、西亞的商業文明、南亞的宗教文明……多元多彩的亞洲文明,成為推動世界文明多樣化的重要力量。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和而不同是事物發展的規律。無論哪個國家、哪個民族的文明,都是其歷史脈絡的層層累積,都深深紮根本國本民族的土壤,都有其獨特的價值和魅力。不同地區之間的文化並非隔絕,也無法互不往來,碰撞交流、借鑒融合是文化薪火延續的必然現象。文明之間的互學互鑒、取長補短、共同發展,有助於推動亞洲各國實現雙贏、多贏、共贏。

  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舉辦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不是為了對抗他國文明,恰恰是為了增進各國人民友誼、推動人類社會共同進步。每個國家、每個民族不分強弱、不分大小,其文明都應該得到承認。尊重他國他民族的文明成果,面對他國文明不攻擊、不貶損,不千方百計去改造、去同化,也是增強本國本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條件。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諧共處,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衝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文明之花才會姹紫嫣紅,各國人民才會心心相通。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是近年來中華文化“走出去”的生動寫照,而從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始,進一步豐富共建“一帶一路”合作理念,進一步匯聚亞洲文明、凝聚亞洲共識,進一步激發各國文化共鳴點、維護世界文明多樣性,應是本次大會的題中應有之義。我們該如何更好理解文明的多彩、平等、包容?如何更深層次推動文明交流互鑒?相信此次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將對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帶來重要意義和重要作用。

  有句諺語説得好:“力量不在胳膊上,而在團結上。”歷史會記住積極的作為者。期待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的新視角與新方案,為人類文明發展繁榮注入更強勁的動力。(高 延)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