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中國那些事兒】英國學者:中國崛起是一個偉大的、非同尋常的歷史時刻

2019-04-25 09:41:00
來源:中國日報網
字號

 

  中國將成為什麼樣的全球大國?十年前,探討這個問題或許不會有今天這樣的急迫性。當時我們雖然可以看到中國急速崛起,但還不會認為它崛起到了全球大國的地步。十年後的今天,情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在這十年裏,中國經濟規模翻了一番。中國的對外政策發展到今天也變得外向得多、開闊得多。中國不再僅僅被動地接受全球化及其規則,而成了全球化的構築者與塑造者。

  中國作為全球大國的特徵,首先當然是中國的經濟實力。我們必須承認中國的經濟轉型令人矚目,2015年時中國GDP在全球總量中的佔比就已經超過了15%,現在已經達到了16~17%。這非常了不起,要知道1980年中國GDP在全球佔比只有1%。到2030年或2035年——預測不一定那麼精確——中國貢獻的GDP就會達到全球總量的三分之一,這個比例也是中國1820年所佔的比例。所以其實這是有傳統可循的。正如我剛才所説,中國的經濟實力可能發展得極其強大,遠遠大於現代史上的任何強國。

  中國作為全球大國的第二個特徵,是它與發展中國家的關係。我認為中國對外關係中戰略優先級最高的是與發展中國家的關係。要解釋這一點,關鍵是要理解中國從哪來。1978年中國剛開始改革開放時非常貧窮,每人平均收入甚至低於許多非洲國家,所以它對發展中國家有某種親近感,它能夠理解發展中國家面臨的各種問題。中國與非洲的友好關係可以追溯到1950年代,這樣的友好關係對中國十分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中國認為自己能夠理解發展中國家,理解它們遭遇的困難。我認為中國的這種認知也挺有道理的,中國當然比美國和歐洲更熟悉發展中國家的情況、經歷和需求,因為這些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思維差異太大了。所以中國認為自己的未來與發展中國家有緊密聯繫,這就是為什麼中國會和非洲國家往來如此緊密。許多人批評中國與非洲國家的關係,但如果你看看非洲國家的民調結果,65%的非洲人對中國的態度是比較正面的。中國對非洲國家的原材料提出穩定需求,導致大宗商品價格上漲,這也是過去十年部分非洲國家經濟增長率如此亮眼的最大原因。

  另外,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今天,發展中國家對全球GDP貢獻達到了61%,發達國家佔39%;根據預測到2030年,被稱為“南方國家”的發展中國家將貢獻67%,發達國家只33%。所以,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的人口大國,自然會高度重視與發展中國家的關係。

  第三,一帶一路。中國在與發展中國家特別是非洲打交道的過程中學到了很多經驗。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相比,中國擁有卓越的基礎設施,包括高速公路、鐵路,它的高鐵網路里程超過全世界其他國家總和。中國的基礎設施的確是超一流的,而它對中國的發展又如此重要,它帶來的連通性使市場能夠長足發展。而中國人對一帶一路的想法是,“既然基建對我們有用,為什麼不能應用於中亞、中東、東南亞等地區的國家呢?”我認為中國是這樣看待一帶一路的。而且我們要知道,歐亞大陸聚集了全世65%的人口。

  如今情況如何呢?“一帶一路”沿線許多國家的熱情也非常高漲。已經有71個國家排隊加入了“一帶一路”。許多國家對這項工程展現出巨大熱情,因為它們看到了改善當前處境的機遇。美國提出的替代性計劃在資金方面嚴重不足,不論目前還是在可預見的未來,都無法與中國的巨大投入相比。

  長期來看,我認為“一帶一路”會取得成功。“一帶一路”是一項長期工程,這裡的長期不是10年、20年,而是50年甚至更久,這是全世界最不同尋常的使命。

  將來有一件事必然會發生。“一帶一路”給歐亞大陸帶來的轉型只會使全球經濟中心加速東移。另外一件無可避免的事情是,人民幣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重要性將越來越突出,中國在相關項目上的法律話語權將越來越大。

  中國崛起是一個偉大的、非同尋常的歷史時刻,它背後是世界的根本性轉變。西方有種非常流行的觀點,認為中國沒有真正的創新能力,認為中國善於抄襲和模倣,但無法做出創造性和激進的改變,因此中國無法取得成功。我認為這是個很嚴重的誤解。從1978年開始往後一段時期,中國的確主要靠把現成的技術應用到中國的環境中來,但即便是這種行為,也是漸進式創新。中國社會各個階層的漸進式創新積累了巨大的創新思維能力。經過了一個長期的積累過程後,中國現在已經具備了極強的創新能力,創造了許多我們無法想像的東西,成為了世界創新大國。美國,尤其是矽谷,可以説在許多領域處於技術壟斷地位,但就在很短的時間內,大約就是過去10年裏,騰訊、阿里巴巴飛速崛起,基本可以與美國的明星技術企業平起平坐,這個名單裏當然也包括華為。隨著中國經濟競爭力越來越強、迸發出越來越大的活力,美國企業應該投身加入其中,向中國學習,這是非常重要的。西方對中國崛起的回應很大一部分也應該是向中國學習。

  總之,對於西方而言,最關鍵的問題在於如何找到另一種與中國打交道的方式。西方不能固步自封,因為情況變了,要學會適應新的世界,要接受中國作為一個實力相當的競爭對手,確定新的交往形式。

  演講稿譯文摘自:“觀方翻譯”微信公號,演講日期為2月22日,故文中部分數據未更新。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