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雪山處處埋忠骨——全國援藏展覽館裏的清明追思

2019-04-06 15:31:00
來源:新華社
字號

   新華社拉薩4月5日電 雪山處處埋忠骨——全國援藏展覽館裏的清明追思

   新華社記者呂諾、周錦帥

   我在哪發生的不幸,就把我埋在哪--1994年2月26日淩晨3點,孔繁森在日記裏寫下這段文字。9個月後,他把生命獻給了西藏,這個離他家鄉山東聊城幾千公里外的遠方。

   清明之際,在西藏林芝市魯朗小鎮揭幕的全國援藏展覽館裏,記者重讀孔繁森的日記,依然淚落滿襟。

   身邊一位藏族大哥鼻翼抽動,雙手合十,唸唸有詞,似是為逝去的孔繁森書記祈禱。

   就在孔繁森去世的1994年,中央決定按照“分片負責、對口支援、定期輪換”的方式開展對口支援西藏工作。20多年來,一批批援藏人員繼承發揚“老西藏精神”、“兩路”精神和孔繁森精神,與西藏各族幹部群眾並肩投身建設社會主義新西藏的偉大實踐。

   巨大的貢獻,也伴隨著巨大的犧牲。西藏平均海拔4000多米,很多地方被視為“生命禁區”。在這裡,每個援藏人員都會思考無常與生死。缺氧、高寒、低壓等惡劣氣候環境,以及出差途中頻發的雪崩、塌方、泥石流等災害意外,威脅著他們的健康乃至生命。不少人胸悶氣短頭疼欲裂,為了堅守工作崗位,每天要吃下一大把安眠藥和降壓藥;不少人的宿舍夜不閉戶,以便突發健康狀況時能得到及時救治;不少人在病痛和危險中,懷著對遠方親人的思念和愧疚,悄悄立下了遺囑……

   “世界屋脊”也是精神高地。全國援藏展覽館裏,陳列著登山的手杖、遮雨的斗笠、禦寒的棉大衣,還有扶貧開發的成果、救死扶傷的錦旗、影像中雪域高原的今昔對比,以及一本本隨感詩篇,一頁頁家書日記。觀之思之,初心的召喚沸騰了滿腔熱血,家國的情懷撥動心弦觸達靈魂,信仰的光芒刺痛雙眼讓人淚目……

   “去西藏,是任務,也是榮譽。”年輕的醫生趙炬如是説。

   2016年7月,趙炬加入安徽省第二批“組團式”援藏醫療隊。進藏不久的他,工作中突發顱內夾層動脈瘤破裂,陷入深度昏迷,繼而進入腦死亡狀態。按其遺願,家人簽署了器官捐獻同意書。

   在一個清晨,趙炬最後一次被推進手術室。他的多個器官被移植給急需的人,腎臟拯救了一名尿毒症晚期患者,眼角膜讓兩位盲人重見光明。

   趙炬的人生永遠定格在41歲。然而,他的生命之炬仍在燃燒。

   “生命就這麼長,要把最寶貴的時光獻給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鐘揚如是説。

   作為植物學家,鐘揚長期致力於生物多樣性研究和保護。援藏多年,他把論文寫滿高原。他每天工作近20個小時,帶領團隊盤點世界屋脊的植物“家底”。在海拔6000多米的珠穆朗瑪峰北坡,他攀登到植物生長的最高極限。

   2015年5月,鐘揚因腦溢血被送醫搶救。尚未度過危險期的他便口述對援藏工作的思考,請人記錄下來交給黨組織。1年後,他不顧醫生告誡重返高原。2017年9月,鐘揚在出差途中遭遇車禍,53歲的生命戛然而止。

   紹海雲、傅全志、何文英、李登國、王新國、陳北信、韓偉、程雲書、張宇、王衛東、幹愛忠、顏廣宇、楊建偉……全國援藏展覽館裏,留下了烈士的英名。他們倒下時,還保持著工作的姿勢。很多人來不及留下只言片語,而豪情壯志永遠銘刻于山河大地。在他們的遺像前,人們敬獻哈達和鮮花,寄託崇敬與哀思。

   今天的西藏,每人平均預期壽命已提高到68.2歲,實現了15年免費教育,年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突破萬元,僅剩的15萬貧困人口也將在2020年脫貧。這是西藏各族同胞共同奮鬥培育的碩果,其中也有一批批援藏人員汗水和鮮血的澆灌。

   鐘揚曾説,高山雪蓮帶給他啟示:當一個物種要拓展其疆域而必須迎接惡劣環境挑戰時,總是需要一些先鋒者犧牲個體優勢,以換取整個群體新的生存和發展。

   讓西藏實現小康,需要有一批甘於奉獻、敢於犧牲的黨員幹部負重前行。

   春回高原,欣欣向榮的西藏迎來八方遊客,有不少人到訪駐足全國援藏展覽館。

   雪域高原的聖潔美景,蕩滌著人們的心胸。而援藏人員的崇高品格,更給人以精神的洗禮、靈魂的凈化。

   雪山處處埋忠骨,壯志未酬誓不休。(完)

[責任編輯:張曉靜]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