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上海建設黃浦江綠道 親水空間 百姓看得見走得近

2019-04-06 09:23: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午後的上海黃浦江綠道,陽光和煦,江風輕拂。人們或閒庭信步,或慢跑健身,享受悠閒時光。

  家住黃浦區半淞園小區的王女士正在綠道“打卡”發朋友圈。“從前散步只能去公園,現在離家門口不遠,就有杜鵑園、月季園、琴鍵春園等7個主題公園。還能看黃浦江兩岸的風景。”

  2018年元旦,黃浦江兩岸從楊浦大橋至徐浦大橋45公里岸線全面貫通,沿線五區實現綠道系統互聯,成為名副其實的上海“一號綠道”。

  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副局長方岩説,上海在規劃綠道選址時,注意充分挖掘已有的綠地、場地空間,串聯景觀、商業、休閒、通勤等功能,構建便捷可達、開放共用的社區綠道系統。

  黃浦濱江綠道是“一號綠道”的核心段,全長8.3公里,北起外白渡橋,南至日暉港平橋,連接虹口、徐匯兩區。沿江原有多處中斷點,市民無法通過。其中,世博園區原址為江南造船廠,2010年改建為世博園區浦西段,會後長期封閉。而盧浦大橋和南浦大橋作為黃浦江上兩座標誌性橋梁,橋下區域一直“閒人莫入”,與市民無緣。

  為了讓群眾看得見、走得近這段寶貴的親水岸邊,有關部門多次與沿線單位溝通協調,精心修訂規劃,最終還景於民、還岸於民。

  黃浦區綠化管理所規劃建設科科長朱曉君介紹,沿江設置了慢行道、跑步道、騎行道3條道路。路面選用彩色瀝青層面,性能穩定、色澤鮮艷、安全環保。3條交通道繞行于樹林、船舶碼頭、濱江岸線之間,結合不同地形高低起伏,讓人們以多樣方式、不同角度觀賞濱江風貌。

  在三道設計中,黃浦濱江綠道世博段的設計團隊率先提出“334”的設計規範,即慢行道和跑步道至少寬3米,騎行道至少寬4米,以保證三道可以保持雙向通行。而慢行道和江邊的主題公園、親水準臺、休閒廣場相融合,空間也會有更多變化。“334”的設計理念被其他區的濱江空間設計借鑒,逐漸成為浦江岸線全線貫通的導則標準。

  設計團隊在原有基礎上也對綠化進行重新梳理和統一規劃。黃浦濱江綠道世博段從盧浦大橋南園開始,猶如一顆發芽的種子,沿著母親河黃浦江畔化作3條綠道生長開來,結出7顆“果實”。這7個主題街心公園串珠成線,打造出“一帶、三道、七園”的景觀格局。

  黃浦江綠道還被賦予了其他功能——人與自然交融、文化與生態互動、健身與旅遊結合,保護和挖掘工業遺存文化內涵。綠道沿岸既有民族工業發源地江南製造總局,也有全球文明薈萃之地世博會園區。設計師充分利用江南造船廠歷史船塢、世博會場館等資源,打造出“裏灘文化”“工業文明”“世博記憶”等海派文化地標。

  未來,該區域還將以江南造船廠的3座歷史船塢為中心,建設生態雨水花園和互動式科普教育博物館。屆時人們可以在船塢裏看到紋路斑駁的鋼筋混凝土墻面、黃浦江兩岸最初的原生態叢林,還可以漫步在由世博廊橋改造而來的花橋之上,欣賞兩岸風景。

  以人為本的完善配套則體現了上海的精細與善意。在黃浦江綠道,配備有自動販賣機、公共廁所、24小時熱飲水等,甚至還有面向健身跑步等人群免費開放的淋浴服務。如今的黃浦江綠道是一個所有人群都能親近的公共空間,成為真正意義上“會呼吸的濱江”。

  從2017年起,上海綠道建設連續3年被列入市政府實事項目,每年新增約200公里。越來越多貼近生活圈的綠道為市民提供綠色、開放、舒適的休閒活動空間,成為普惠大眾的綠色公共生態産品。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