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中國館:“會呼吸”的綠色建築(北京世園會風采)

2019-03-30 09:39: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媯水河畔,長城腳下,2019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的標誌性建築——中國館坐落在一片自然田園之中,仿佛一柄如意——如意之姿,祝福國泰民安;圓滿輪廓,祈盼中華圓夢。

  中國館名為“錦繡如意”。回顧我國承辦世界博覽會的歷史,從1999年昆明世園會到2010年上海世博會再到此次北京世園會,3次盛會伴隨著國家的發展、社會的變遷、國民心態的成熟。北京世園會中國館:端莊大氣,溫和自信,以海納百川的氣度、謙和包容的姿態,迎接全世界的訪客,盡顯大國風範。

  “如鳥斯革,如翚斯飛”,詩經裏的這兩句詩形容古建築屋頂微微翹起,像鳥兒展翅一樣輕盈。中國館的設計從中得到啟發,借鑒中國傳統鬥拱、榫卯工法,使用當代工藝,打造出令人印象深刻的巨型金頂,以歡迎之態、包容之勢,向世界徐徐展開一幅恢弘的錦繡畫卷。

  由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總建築師崔愷牽頭的世園會中國館設計團隊提出“本土設計”理念,主張建築要與環境、場地、文脈相結合,因地制宜創造出符合地域特點的建築。大部分展廳覆蓋在梯田之下,與大地景觀融為一體,梯田上露出金色的鋼結構屋蓋,屋蓋下展示著來自全國各地的園藝精華。這個優雅的設計始於對園藝、農耕和自然的理解——園藝脫胎于農耕,梯田是農耕文明的獨特景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典範。

  中國館是中華文明傳統生態智慧與當代中國生態文明成果的結晶。世園會中國館借鑒了人類早期“巢居”和“穴居”的古老智慧,師法自然,打造一座會“呼吸”、有“生命”的綠色建築,大部分展館置於梯田之下,利用梯田大型覆土建築結構的保濕隔熱性能,降低建築物採暖降溫能耗。

  世園會中國館規模不大,總建築面積2.3萬平方米,但施工難度不小。結構多變,弧形墻,拱形梁,異形柱,超高、超大、超限,來自北京城建的建設者用智慧破解一個個技術難題。“進場之初,中國館便以最高標準開展施工,經過兩年半的辛勤努力,‘錦繡如意’終於要和觀眾見面了。”項目經理周偉光欣慰地説。

  “中國館以自然平和的氣質,講述著中國的園藝故事。我們希望,這個春天,當中國館迎來全世界客人的時候,世人將會被這座建築所打動。”崔愷説。

  《 人民日報 》( 2019年03月30日 06 版)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