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朱登雲:不當白領當“牧羊女”
全國人大代表朱登雲:不當白領當“牧羊女” 這個苗寨姑娘願更多農産品走出大山
央廣網北京3月14日消息(記者孫冰潔)從白領到“羊倌”,再到全國人大代表,來自湖南的朱登雲在七年間完成了多種身份的轉換。脫下高跟鞋,從廣東回到家鄉湖南懷化,通過成立“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靖隆養殖專業合作社”,朱登雲用7年時間將合作社社員發展到100多戶,創産值100萬元以上。
都市白領“回巢”創業記
第一次見到朱登雲,是在湖南代表團開放日上,一身標誌性的苗族裝束,在人群中很顯眼;再次見到她,是在湖南代表團小組會上,一身職業裝、扎著高高的馬尾,顯得頗為幹練。苗寨姑娘與都市白領,七年前,朱登雲還曾在這兩個身份之間“抉擇猶疑”,如今她已安心當起了“羊倌”,在鄉村耕耘出一方新天地。
2012年,朱登雲還是廣東佛山的一名行政專員。“朝九晚五,沒什麼壓力,工資待遇也不錯。”朱登雲説。
也是在這一年,遠在湖南的老家接連發生了幾件事,當她發現父母生病自己不能在身邊照顧時,身為長女的朱登雲開始有了“返鄉”的想法。於是,在父母和朋友的一片反對聲中,她和當時的男友一起辭去了在廣東的工作,回鄉創業。“最開始的想法很簡單,就是通過自己的奮鬥,讓家人生活得更好。”
整個2012年,朱登雲與愛人奔波在懷化靖州的縣、鄉、村之間,反覆考察該做什麼産業,發展種植還是養殖?
到處考察後發現,還是要因地制宜。“靖州山好、水好,還有養羊的基礎,加上有經驗的老師傅都在。”選草場、搭羊舍、買種羊,2013年4月,最終朱登雲帶領5戶農戶正式成立了“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靖隆養殖專業合作社”,把基地建在大筍坪村的深山溝裏,發展高山優質黑山羊養殖項目。
朱登雲似乎從小就表現出創業的天分。小時候因為家庭條件不好,她就去山裏採蕨菜,然後一捆捆帶到街上賣。“每次都能賺幾十塊錢,自己的零用錢就不愁了。”
到2013年底,朱登雲的羊場出欄肉羊200多頭,凈賺20余萬元。之後合作社又不斷擴大規模,新建標準化羊圈2210平方米,流轉天然牧場8000畝。帶動了100多戶社員就業,村民通過合作社的方式加盟,每月工資不少於2000,年底還有分紅。
“其實一開始創業時並沒有想太多,現在有這麼多農戶加入,也覺得自己身上的擔子越來越重了。”朱登雲説。
“當人大代表是個慢慢學習的過程”
2018年,朱登雲當選為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此時距靖州縣選出上一位全國人大代表已有20年,不滿三十歲的朱登雲被鄉村父老給予了極高的期望。過去的一年間,不斷有人向她反映情況,有的事關家鄉的發展、有的打聽返鄉創業的相關細節、還有的村子,路燈壞了,希望她能幫忙向上反映反映……“總之,什麼樣的問題都有。”説到這,朱登雲笑了笑,又收起笑容接著説道:“這裡面其實也反映一個問題,他(百姓)對你的期望很高,對你非常的信任,我也就覺得壓力非常大。”
因為合作社建在村裏,朱登雲一年的大多數時間都待在村子裏,和當地的百姓打交道。許多村民也不把她當外人,有時家長裏短的糾紛也會找她來幫忙調解,其中有些牽涉到一些法律問題,遇到不了解的,朱登雲專門找法律界的朋友去請教,“起碼我得做到碰到此類問題後,能夠告訴人家這個事情應該走什麼程式,找哪個部門。”
去年她接觸到一個湘黔邊界的糾紛,涉及到10萬元的資金,在判決五六年後對方一直沒有執行,為此朱登雲先是跟法院聯繫、又找到人大反映情況,還親自陪當事人到執行地了解情況,最後在兩省人大的協助下促成了事情解決。“十萬塊對農民來説是一筆很大的開支,不管這個事有多難,最起碼我該給人家一個交代。”
這一年參加了不少調研,有時村民在路上碰到她,就會跟她聊上半小時。她半開玩笑的告訴記者,自己現在在村裏就像名譽上的“半個村長”,事無巨細。談及履職一年來的感受,朱登雲告訴記者,最大的感受是自己的能力還需要不斷提升,“但雖説自己能力有限,還是能做多少就做多少,不斷學習。”
小合作社的大願望
6年過去了,朱登雲所在的村莊也發生了一系列變化:原本要兩個小時船程加半小時車程才能到縣城的的山村通了公路;以前外出打工的年輕人慢慢回巢,“村子裏種葡萄、種楊梅的,養泥鰍的都有。”朱登雲説。
隨著山羊養殖項目走上正軌,朱登雲的思路進一步擴展,決定採用種養一體化經濟發展模式,種植楊梅與山羊養殖兩大項目一起發展,她還想實現農産品從生産到加工、再到出廠“一條龍”的全産業鏈。但也面臨著山村交通不便、資金不足等現實問題。
朱登雲告訴記者,雖然村裏現在通了路,但因為到縣城路途遙遠,初級農産品一般要第一天備貨,第二天才能運到縣城,到縣城還要進行週轉、打包,再發到外地。此外,從規模來看,目前的“作坊式”經營方式技術設備跟不上、産量小。“如何在既保持特色的基礎上又能提高農産品的價值,這個就需要人才。我是養山羊的,我也希望我們的羊肉在村裏或者是鎮上做精加工。如果能把這一塊做起來,也是很好的一種致富方式。”朱登雲説。
為此,她在今年的兩會議案中呼籲,政府能夠加大對合作社的資金投入,同時加大力量培養本地青年。“與其花大力氣引進外面的高科技人才,我更傾向於把本地的、有一定經驗人員培養成人才,既可以紮根農村,也能更好地回歸家庭。”
回到家鄉的朱登雲,就像當年靠賣野菜賺零花錢的“小朱登雲”一樣,一直不斷為“賺錢”想辦法,只是幼年的她賺錢更多是為了自己,而如今,她身上自覺背負起更重的擔子,為自己,更為全村的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