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水樓臺先得月 學者吁港澳借大灣區之利搶佔發展先機
海外網3月5日電 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開幕會于3月5日上午在人民大會堂舉行,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其中關於港澳特區參與共建“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表述,引發外界普遍關注。海外網就此採訪了三位港澳問題專家予以解讀。
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談入境澳問題時指出,“我們要繼續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針,嚴格依照憲法和基本法辦事。全力支援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和行政長官依法施政。支援港澳抓住共建‘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大機遇,更好發揮自身優勢,全面深化與內地互利合作。我們堅信,香港、澳門一定能與祖國內地同發展共進步、一定能保持長期繁榮穩定。”
田飛龍:“動力引擎”不再單獨依靠港澳自身優勢
針對今年報告中涉及港澳部分的內容,北京航空航太大學一國兩制法律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田飛龍向海外網表示,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恰逢《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出臺之後,二者共同構成了研判港澳新時代發展主導性方向的國家政策依據。
田飛龍説,國家繼續賦予港澳作為國家改革開放“動力引擎”的作用,只是這種作用不再單純依賴港澳自身的傳統優勢,而是強化了港澳與內地的協調創新與共同發展。這是由內地經濟體的快速現代化和國際化帶來的,也是由新時代港澳經濟相對國家整體的份額與角色所決定的。
田飛龍注意到,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前後三次提及“粵港澳大灣區”。他認為,這表明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已經成為中央港澳工作的主導性政策。國家立足“一帶一路”的頂層設計及粵港澳大灣區在其中的戰略支撐作用,優先考量和賦予港澳參與這一國家級戰略的角色和空間,這是國家堅定“一國兩制”方針,維護港澳繁榮穩定的一貫立場及戰略性舉措。
他進一步指出,報告以作為國家戰略的“粵港澳大灣區”定位港澳,以發展主義邏輯引領港澳,以法治主義方法治理港澳,正確回應和回答了新時代港澳及“一國兩制”向何處去及如何展開的重大實踐命題。大灣區使得港澳居民不再是任何意義上的“外人”,而是“自己人”,是民族復興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建構的一員。
李曉兵:粵港澳大灣區加快形成良性互動新格局
南開大學臺港澳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李曉兵就認為,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建設邁出實質性步伐和港珠澳大橋建成通車是我國在推動區域發展新格局的進程中精彩一筆。區域發展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突破方向,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規劃綱要的出臺釋放出強烈的信號,加快形成良性互動的新格局。
對於港澳特區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李曉兵指出,這是港澳面向世界的著力點和抓手,既是特區對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的支援和參與,也能充分發揮港澳作為世界國際化樞紐城市和區域經濟、貿易、文化、交通中心的作用。
同時,他認為,共建“一帶一路”也有利於港澳兩地加速自身的轉型,香港可以加速發展國際科技創新産業,澳門可以在“一個中心、一個平臺”建設上形成突破,同時打造成為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
在李曉兵看來,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這是對於港澳特區在區域發展的角色中的精準定位,也是港澳特區自身的優勢和發展潛力之所在。港澳特區在人力資源、國際渠道、制度平臺、社會活力、文化輻射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綜合優勢,具備與內地聯動發展成為引領世界産業發展方向和宜居、宜業、宜遊的高品質生活區域的基礎條件,對於國家持續改革開放可以繼續發揮創新引領和積極促進的作用。
朱家健:港澳定位明確,與大灣區成命運共同體
深圳大學港澳基本法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朱家健也給出了自己的觀察。他表示,港澳特區在粵港澳大灣區定位明確,分工有序,前路光明。港澳同胞要好好把握歷史機遇,積極融入大灣區,發展自身學業、事業或創業,主動尋找機會,與大灣區成為命運共同體,貢獻所長,一起前進。
朱家健説,港澳特區近水樓臺,可掌握先機,參與和見證大灣區的孕育成長。與此同時,港澳特區是國家發展不可或缺的一員,港澳同胞更應借“一國兩制”之東風,亦以大灣區“主場”之利,結合自身優勢,參與國家戰略發展。(海外網 徐亦超)
本文係版權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海外視野,中國立場,登陸人民日報海外版官網——海外網www.haiwainet.cn或“海客”客戶端,領先一步獲取權威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