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際重要濕地生態狀況白皮書》在海口發佈
新華社海口1月18日電(記者代超)18日,在海口舉辦的2019年世界濕地日中國主場宣傳活動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濕地公約履約辦公室正式發佈了《中國國際重要濕地生態狀況白皮書》,對中國內地56處國際重要濕地的生態狀況進行了報告。
據介紹,中國目前加入國際濕地公約指定的國際重要濕地有57處,其中內地56處,香港1處。在2018年,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濕地公約履約辦公室組織對內地的56處國際重要濕地生態狀況開展了現地監測和評估。這56處國際重要濕地分佈在21個省(區、市),其中內陸濕地41處,近海與海岸濕地15處。範圍面積662.38萬公頃,濕地面積320.18萬公頃,自然濕地面積300.10萬公頃。
監測和評估顯示,近年來,大部分國際重要濕地所在區域降水量保持穩定。江河源頭區域的國際重要濕地水源涵養能力與匯水量穩定,其他內陸濕地匯水區水量穩定。近海河口水域的河流匯水和海水頂托總體保持穩定。採取了補水措施的內蒙古鄂爾多斯等濕地的水域面積也得到恢復。
國際重要濕地土地(水域)類別整體處於穩定狀態,沒有發生明顯的變化情況。通過實施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山東黃河三角洲、江蘇鹽城的濕地生態狀況明顯好轉。雲南大山包、吉林莫莫格等國際重要濕地開展了還濕工程。
在51處獲取地表水水質的濕地中,Ⅲ類水比重最大,佔35.30%。在49處獲取水體富營養化濕地中,貧營養的12處;中營養的27處,富營養的10處,沒有極端富營養化的情況。
同時,白皮書也指出,這些國際重要濕地面臨農、牧、漁業等人類生産生活、基礎設施建設和旅遊開發活動,工業污水和農業面源污染等環境污染,外來物種入侵以及氣候變化等方面的威脅。
目前,56處國際重要濕地中,分佈有濕地植物約2114種,濕地植被覆蓋面積173.94萬公頃。分佈有濕地鳥類約240種。而在外來物種入侵方面,互花米草是入侵近海與海岸類型國際重要濕地的主要外來物種,上海崇明東灘為治理互花米草入侵提供了樣板。入侵內陸國際重要濕地的外來物種種類較多,主要入侵物種是鳳眼蓮等,呈現零星分佈,未造成顯著影響。入侵的外來野生動物種類主要有克氏原螯蝦、福壽螺等,在長江中下游濕地分佈較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