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程京:科技創新要讓百姓用得起好産品

2019-01-15 18:21:00
來源:央視網
字號

  “在這張長7釐米、寬2釐米左右的晶片上,像圍棋盤一樣散佈著無數基因探針。只需一滴新生兒的足跟血,通過鐳射掃描器,便可提取對應信號,準確快速地篩查出孩子是否攜帶遺傳性耳聾基因。”這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博奧生物集團有限公司總裁程京對遺傳性耳聾基因診斷晶片系統的通俗解讀。這項榮獲了2018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的項目,只是他帶領團隊打造的眾多“中國芯”中的一種。

  世界第一張轉錄因子活性譜晶片、細胞活力電旋轉檢測晶片、遺傳性耳聾基因檢測晶片、第一張結核耐藥基因檢測晶片、第一項生物晶片外國專利授權……中國的生物晶片領域標記著諸多屬於程京的符號。回國創業的程京,帶領團隊不僅填補了國內生物晶片産業的空白,而且讓這一技術真正地服務百姓,改變了人們的生活。

程京接受採訪(楊兆荃/攝)

  篳路藍縷,創業艱辛。雖然在美國生物晶片領域內已經取得了不菲成績,但是,從生物晶片産業高度發達的美國回到當時這一領域幾乎一片空白的國內,程京面臨的考驗可想而知。

  1999年,程京接受清華大學邀請,作為學校第一位“百名人才引進計劃”入選者,受聘擔任清華大學生命科學與工程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並開啟了艱難的創業歷程。

  “剛回來一個月900塊錢,和同事在清華生物系騰出的影印機房裏工作。工作室裏的桌椅板凳也是學校走廊撿來的。”一次,寶鋼的投資者來談投資,一屁股坐下去摔了一跤,原來,那些折疊椅的椅腿都是壞的,這讓程京記憶猶新。

  2000年,程京在中南海“國務院辦公廳第十次科技講座”上做了主題為《生物晶片——下個世紀革命性的技術》的報告。他建議國家加大生物晶片研發方面的投資力度,實施強強結合,儘快建立國家級的生物晶片工程研究中心,以迅速研究開發出一批具有我國自主智慧財産權的專門技術,積極參與到國際競爭的行列中去。此後,在有關方面的支援下,程京牽頭建立了我國第一個以企業化方式運作的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當年9月,北京博奧生物晶片有限公司(博奧生物集團有限公司前身)正式組建,生物晶片北京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也以博奧為依託應運而生。

程京與學生在一起(資料圖)

  “Made in China曾經被當做劣質品的代名詞,而現在,我們的技術、産品改寫了西方人對中國企業的認識,這是最有成就感的事情。”説起創業以來所取得的成績,程京的激動之情溢於言表。

  當然,程京心中,還有一個更宏大的構想:伴隨我國生物晶片行業的快速發展,這一在世界範圍內處於領先地位的産業應率先制定國家和行業標準,通過完善的標準促進行業規範發展,為生物晶片産業發展創造良好的內外部環境。

  在“中國芯”走向國際的問題上,程京義不容辭地履行了自己作為中國生物晶片領軍人的義務。他坦言:“在生物、醫藥等行業,標準大多是由歐美國家制定。缺席的國家和行業標準不僅使我們缺少在行業內的話語權,更讓我們常常受制於人。”

  制定國家和行業標準的想法一經提出,立刻得到國家層面的高度重視。經國務院標準化主管部門批准,生物晶片國家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成立。

  很快,《DNA微陣列晶片通用技術條件》、《蛋白質微陣列晶片通用技術條件》等一系列國家標準經國家標準化委員會審核通過;《體外診斷用蛋白質微陣列晶片》、《生物晶片用醛基基片》等一批行業標準頒布實施,為生物晶片技術從研究、産品開發向技術應用和産品銷售平穩過渡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及支撐作用。目前,由程京團隊牽頭制定的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已經高達20多項,為國內生物晶片産業的標準化和規範化奠定了基礎。

採集新生兒足跟血用於遺傳性耳聾基因篩查(受訪者供圖)

  儘管已經擁有了全球領先的生物晶片技術,但對程京來説,如何讓這些高大上的技術真正走下神壇、服務普通百姓,才是他的最終目標。遺傳性耳聾基因診斷晶片系統的研製就是最好的例證之一。該項目研製出了全球首款遺傳性耳聾基因檢測晶片,覆蓋了能夠檢測先天性耳聾、藥物性耳聾、大前庭導水管綜合徵相關的耳聾基因位點,具有準確、靈敏、高效、穩定等特點。

  2009年,遺傳性耳聾基因診斷晶片開始投入市場,在婚育指導、産前篩查、新生兒和高危人群篩查、耳聾病因診斷等領域廣泛應用。從2012年開始,包括北京、成都、鄭州、長春、新疆、南通、長治等在內的近二十個省市自治區已將遺傳性耳聾基因篩查列入民心工程,目前已有超過320萬名新生兒受益,有8萬多名孩子及其家人也因此避免了錯誤用藥致聾。

  來自四川成都的李大媽夫妻倆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聽力正常的李大媽夫妻倆早年先後生育了四個先天性耳聾的孩子,這也讓他們一直充滿了疑惑。隨著孩子們慢慢長大,這個疑惑再次讓他們憂心如焚。原來,李大媽的大女兒經人介紹,嫁給了一個同樣是先天性耳聾的帥小夥。婚後,李大媽的大女兒意外懷孕了,這愁壞了雙方老人,他們擔心會再生出耳聾的孩子。生還是不生,一時難以抉擇。這時,老人想起大女婿婚前曾在成都市高危人群耳聾基因篩查政府項目中做過檢測,就向當時負責項目實施的醫院尋求幫助。為了確定腹中胎兒是否會有聽力缺陷,李大媽的大女兒在醫生的建議下做了遺傳性耳基因檢測,結果顯示為遺傳性耳聾,而孩子的父親並不攜帶耳聾基因,因此孩子只是遺傳性耳聾基因的攜帶者,本身並不會聾。一家人懸著的心終於放下了。孩子出生後,果然聽力正常,現在日常交流中已經是爸爸媽媽的小翻譯了。

  儘管程京一直都在與儀器、與科研打交道,可在他身上,卻有著傳統知識分子“達則兼濟天下”的強烈家國情懷。“為更多的人服務,為中國公共醫療衛生事業的進步服務。”在程京看來,這才是事業的意義所在。

  事實上,多年來,程京帶領他的團隊,一直在“讓百姓共用新科技成果”的方向上努力著。他堅信,國民健康、社會責任,要遠遠重於對利益的追逐。(記者:張莉、劉禛、張恪忞;視頻:楊兆荃)

[責任編輯:何建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