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經驗與現代化理論創新

2019-01-09 12:19: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原標題: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經驗與現代化理論創新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我們黨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征程。“40年的實踐充分證明,中國發展為廣大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提供了成功經驗、展現了光明前景,是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強大力量,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進步作出的重大貢獻”。

  現代化是20世紀以來世界各國發展的一個共同主題。在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95週年大會上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産黨領導中國人民取得的偉大勝利,使具有5000多年文明歷史的中華民族全面邁向現代化,讓中華文明在現代化進程中煥發出新的蓬勃生機。現代化理論並非西方的專利,把借鑒和創新統一、把一般現代化理論與中國改革開放的實踐與本質特徵結合,是形成我們自己的現代化理論的必經之路。現代化理論為研究中國改革開放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中國進行現代化的場域不同於西方當時進行現代化的環境和條件,中國改革開放的實踐也為現代化理論提供了全新的詮釋。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思想的解放、生産力的發展、社會活力的增強,中國發展主體性的生成、培育與成熟,以及40年來的社會轉型與結構變遷,充分體現了中國現代化道路的獨特性,如果將其提升為現代化的一般理論,總結發展規律,必將為現代化範式的多元建構貢獻獨特的中國視角、中國經驗。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40年來,我們始終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不動搖,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不動搖,勇敢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各方面創新,不斷賦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鮮明的實踐特色、理論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以不可辯駁的事實彰顯了科學社會主義的鮮活生命力,社會主義的偉大旗幟始終在中國大地上高高飄揚!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根本任務。中國現代化的標誌之一,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下解放了思想,發展了生産力,增強了社會活力,實現了經濟的現代化發展。

  現代化研究需要把社會生産力的發展和人的素質的提高作為關注重點,同時加強對發展環境的了解和對社會發展的把握,因為人物和事件是社會運動的産物,社會運動又總是在特定的環境中進行的。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就提出“社會主義的首要任務是發展生産力”,後來又提出“應該把解放生産力和發展生産力兩個講全了”的思想。鄧小平理論著力要解決的是體制上對生産力發展的束縛問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進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解放思想是中國共産黨一以貫之的基本要求,我們黨成熟性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不斷地解放思想,把解放思想看作自己的經常性的認識過程。

  中國的改革開放是從“思想解放”開始,以“生産力標準”衡量發展,從“實事求是”到“與時俱進”。改革開放初期,“共同富裕”“小康社會”被設定為改革開放的目標,在有效的政策支援下,通過競爭釋放出了巨大活力,快速發展了社會生産力。改革開放以來,黨對現代化道路的探索突破了蘇聯模式的束縛,實現了歷史性轉變,最終形成了適合中國國情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模式。從實行家庭聯産承包、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取消農業稅牧業稅和特産稅到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打贏脫貧攻堅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從興辦深圳等經濟特區、沿海沿邊沿江沿線和內陸中心城市對外開放到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共建“一帶一路”、設立自由貿易試驗區、謀劃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成功舉辦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從“引進來”到“走出去”,從搞好國營大中小企業、發展個體私營經濟到深化國資國企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從單一公有制到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和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前無古人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再到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我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大膽地試、勇敢地改,幹出了一片新天地。

  社會活力是社會進步、協調、和諧的基礎和條件,也是社會興盛、進步、發展的源泉。社會活力不斷增強,是社會主義社會的重要特徵和現代社會的重要標誌。中國共産黨團結領導社會力量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團結各階層人民,鼓勵其創業精神,保護其合法權益,表彰其中的優秀分子,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激發社會活力,營造鼓勵人們幹事業、支援人們幹成事業的社會氛圍,進而放手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於人民,實現黨的執政目標。

  在改革開放實踐中我們“摸著石頭過河”,逐漸形成了政府主導型現代化模式。該模式既不同於傳統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模式,也不同於西方發達國家的現代化模式。可以説,這個模式是我國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將自身優勢與世界趨勢有機結合後,所走出的一條有別於他國現代化路徑的獨特發展道路。中國的改革之所以能夠成功,關鍵在於有中國共産黨的堅強領導,在於不斷地産生著能夠適應中國國情,指導改革過程,滿足現代化需要的理論創新成果。從毛澤東思想到鄧小平理論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再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些都是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與中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而産生的能夠推動中國現代化建設不斷勝利向前發展的理論創新成果。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40年來,我們始終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進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不斷改善人民生活、增進人民福祉。中國現代化的標誌之二,是中國發展主體性的生成、培育與成熟,實現了人的現代化發展。

  傳統發展觀偏重物的增長,忽視了人的發展與社會全面進步。人的現代化是現代化進程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這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來風靡全球的“人的現代化”理論的核心。人民立場是我們黨的一貫立場,改革開放以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諸領域、各方面與全過程都體現出日益重視以人民為中心的特色。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以人民為中心作出了一系列新論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命題,標誌著中國現代化任務和話語的重大轉變,意味著更加注重推進人的現代化。但是,不容忽視的是,在“人的現代化”研究中還存在著一種錯誤的傾向,就是個人本位主義的價值取向和脫離現實社會結構奢談人的現代化的歷史唯心主義方法的傾向。而極端個人主義的危害,必然腐蝕一個民族的凝聚力和向上精神,阻礙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

  人的變革和解放不能脫離具體的社會歷史條件。社會經濟、文化、政治的發展推動著人的現代化進步,同時人的發展也在不斷地反作用於社會的變遷。人的發展問題一直為人類所重視,如果人的發展不予同步,社會進步將成為一句空話。改革開放40年的成果正是廣大人民充分發揮主體地位、勤勞奮鬥的成果。40年來取得的成就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更不是別人恩賜施捨的,而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用勤勞、智慧、勇氣幹出來的!我們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在中國人民手中,不可能成為了可能。這也更加啟示我們,必須以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我們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作為制定政策的依據,順應民心、尊重民意、關注民情、致力民生,既通過提出並貫徹正確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帶領人民前進,又從人民實踐創造和發展要求中獲得前進動力,讓人民共用改革開放成果,激勵人民更加自覺地投身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著力增強改革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著力抓好重大制度創新,著力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出1600多項改革方案,啃下了不少硬骨頭,闖過了不少急流險灘,改革呈現全面發力、多點突破、蹄疾步穩、縱深推進的局面。中國現代化的標誌之三,是改革開放帶來了經濟結構的變化,進而引起經濟、政治、文化與社會體制的全方位的深化改革,開啟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程。

  馬克思在《共産黨宣言》中指出:“每一歷史時代的經濟生産以及必然由此産生的社會結構,是該時代政治和精神的歷史的基礎。”現代化是一個民族在其歷史變遷過程中文明結構的重新塑造。20世紀後現代化的進一步深化擴展,被認為是“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上影響最為深遠的一次社會轉型”,其間所涌現的無數思潮、運動,本質上都是對現代轉型過程的探索。改革開放給中國社會帶來了巨大而深遠的變化,這一過程被稱為“社會轉型”,這一時期被稱為“社會轉型期”。40年的積累性變遷使普通中國人的命運大體完成了“生活範式”由傳統到現代的轉換,社會自主程度大幅度提高,民眾用以表達利益訴求和政治參與的手段不斷增長。改革開放極大改變了中國的面貌、中華民族的面貌、中國人民的面貌、中國共産黨的面貌。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迎來了從創立、發展到完善的偉大飛躍!中國人民迎來了從溫飽不足到小康富裕的偉大飛躍!中華民族正以嶄新姿態屹立於世界的東方!

  經濟活動的理性化是現代社會的本質特徵之一,行政管理視域下現代性確立的標誌是科層化的理性管理取代了傳統的經驗管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國政府治理傳統的韌性和活力一直得以延續和發展。隨著中國經濟的市場化、現代化、全球化以及網際網路技術的迅猛發展,傳統政府治理的模式也面臨著一些新的挑戰,在國家治理轉型的重要節點上,我們需要系統反思政府治理的傳統性特徵、內在邏輯以及過去40年的演進路徑,預判未來可能的變革方向與挑戰。治理現代化本質上是制度成熟與定型的過程,它總是在治理現代化的實踐中得以展開和實現。而治理現代化不是為了治理而治理,其最終指向是推動制度的成熟和定型。我們必須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援、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改什麼、怎麼改必須以是否符合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目標為根本尺度。與此同時,我們要堅持黨的基本路線,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同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這兩個基本點統一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長期堅持,決不動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40年的實踐充分證明,改革開放是黨和人民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實現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中國現階段的歷史主題。我們是在社會主義社會進行現代化事業,我們的現代化叫作社會主義現代化。歷經改革開放40年的探索和奮鬥,我們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我國的改革開放事業在保持社會穩定的前提下,推動了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有效避免了社會發展的斷裂。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圍繞發展目標,以改革開放為動力,已經積累了諸多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為豐富人類社會歷史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

  (作者繫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中國學研究所研究員、上海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