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2019 企業家心聲】努力奔跑,做腳踏實地的追夢人
中國中鐵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張宗言:
加快全産業鏈整體出海步伐
201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作為一家有著光榮歷史的企業,中國中鐵股份有限公司從建設新中國第一條鐵路成渝鐵路開始,跨越千山萬水、曆盡千難萬險,為我國基礎設施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展望新的一年,中國中鐵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張宗言難掩激動之情:“我們將緊扣高品質發展要求,苦幹實幹、開拓創新,努力以優異成績向70週年大慶獻禮。”
張宗言表示,面對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的新機遇,要進一步發揮好企業在市場中的主觀能動性,聚焦主業開展投資經營,深入推進經營領域、經營模式創新。既要盯著建築找市場,更要盯著市場做建築,在鞏固傳統優勢領域的基礎上,綜合採取多种經營模式,努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新的競爭優勢,不斷提升核心業務營利能力。
“過去建築業是勞動密集型産業,管理和技術手段都比較落後。現在各種現代化、資訊化、智慧化、機械化的技術手段都被引入其中,正在向技術密集型産業轉變。”張宗言介紹。
如今,中國中鐵在高速鐵路、高原鐵路、重載鐵路、電氣化鐵路、橋梁工程、隧道及地下工程、鐵路道岔、盾構製造八大領域保持了國際領先水準,特別是系統掌握多種條件下的高速鐵路建造技術,鑄就了“中國高鐵”的金色品牌。
“科技創新不僅是企業高品質發展的第一驅動力,也是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實現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動力。”張宗言表示,中國中鐵將繼續聚焦重點領域及關鍵技術,開發和創新平臺體系建設,加快成果轉化,掌握關鍵核心技術,鞏固科技創新的傳統優勢;繼續全面推進科技創新、管理創新、産品創新、市場創新、模式創新、品牌創新,實現品質革命,形成獨有的比較優勢。
隨著“一帶一路”建設和國際産能合作的不斷深入,張宗言表示:“我們要進一步拓展海外市場,加大海外市場經營資源要素建設力度,補齊海外發展短板。要加快全産業鏈整體出海步伐,推動中國設計、中國建造、中國技術、中國標準、中國裝備等全面走出去,努力提升企業在全球行業發展中的引領力和話語權,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周 雷)
伊利集團執行總裁張劍秋:
用全球優質資源服務消費者
前不久,伊利集團發佈公告稱收購泰國本土最大冰淇淋企業Chomthana,並在泰國曼谷舉行了簽約儀式。伊利集團執行總裁張劍秋表示,在推進國際化的進程中,伊利集團始終堅持“開放、合作、共贏”的理念,致力於“讓世界共用健康”的夢想。未來,大家都將是伊利産品的體驗者和伊利品質的見證者。
作為一家伴隨改革開放成長起來的企業,伊利集團經歷了上世紀的股份制改造,並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全面引入國際夥伴提升産品品質。過去幾年,伊利集團在國際化的推動下,成長為一家全球乳品企業。
在推進國際化進程中,伊利始終在積極探索。目前,伊利集團在全球34個國家和地區與原輔材料、産品包裝、智慧設備等多個行業的700多家供應商建立了合作關係。
“當前,經濟全球化是不可逆轉的大趨勢。中國民營企業要加快融入世界經濟大潮,拓展國際視野,提升發展格局。”張劍秋表示,作為中國乳業龍頭企業,今後一段時間,伊利集團將抓住大好機遇,安心謀發展、專心搞經營、用心練內功,匯聚全球能量、堅持不斷創新,用全球的優質資源更好地服務消費者。
首先,以國際化佈局實現資源的高效配置。經濟全球化本質上是資源配置的國際化,伊利集團將積極融入全球資源體系,提升資源配置能力,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在全球範圍內整合優質資源。其次,將以國際化思維,實現創新的協同發展。一直以來,伊利堅持和推動創新戰略,以國際化思維進行全球集智,不僅成立了歐洲創新中心,主導中美食品智慧谷,通過整合海內外研發資源構建了一張全球創新網路,還將以國際化視野積極融入海外市場,提升全球競爭力。
張劍秋表示,2019年,伊利集團將繼續加快國際化佈局,煥發民營企業發展活力。(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吉蕾蕾)
億利資源集團董事長王文彪:
建設綠色屏障追尋綠色夢想
在距離北京幾百公里的內蒙古自治區庫布其沙漠,30年來,從“不毛之地”變為綠色屏障,創造了世界治沙奇跡。30年來,億利資源集團依託庫布其沙漠得天獨厚的土地、生物、陽光資源,確立了“向沙要綠、向綠要地、向天要水、向光要電”的企業發展戰略,投入巨大的人力和物力進行産業化、規模化、系統化治理沙漠,實現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同步增長。
對於億利資源集團董事長王文彪來説,2018年是一個特殊年份,既是億利創業30週年,也是億利爬坡過坎的關鍵一年。這一年,他和8000名億利人攜手並肩,經歷了歡欣鼓舞,也經歷了焦灼難熬。但總的來説,2018年,他們過得很充實,走得很堅定。
2019年,是億利創業30年後的新紀元。王文彪認為,新的一年,有機遇也有挑戰。他和億利人將一起拼搏、一起奮鬥,迎接新的挑戰和困難,迎接新的勝利。
“我們有這樣的底氣。”王文彪説。30年前,億利的困難是沒有路、沒有水、沒有電、沒有技術、沒有人才,他們戰天鬥地拼命幹,把6000多平方公里的沙漠變為鳥語花香的綠洲。如今,億利在西藏海拔4600米的那曲高原種樹、修復青海破碎的山體、在武漢東西湖建設長江生態公園,還在波蘭氣候變化大會會場呼籲增加森林碳匯。億利用30年的身體力行,創造了5000多億元的生態財富。
“夢想從不會主動走到你面前,需要付出十萬倍的努力去大膽地設計,勇敢地探索,忠誠地堅守,努力地追尋。”王文彪深有感觸地説。億利資源用30年的時間書寫了一部綠色傳奇,追逐荒漠化地區人們渴望的綠色夢想。
綠色是億利的DNA,治沙是億利的基因,“生態+”是億利的旗幟。王文彪説,每當他看到年輕的億利人和經驗豐富的老億利人肩並肩一起戰鬥,就感到無比振奮。無論條件多麼艱苦,無論困難多麼複雜,億利都將高舉“生態+”的大旗,用科技和人才、智慧和汗水、信念和勇氣、使命和責任,向著全球第一生態企業的目標堅定邁進。(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劉 慧)
濰柴集團董事長譚旭光:
以創新驅動高品質發展
“2019年,我們將迎來新中國70週年華誕,這將是充滿機遇、挑戰的關鍵之年。”濰柴集團董事長譚旭光表示,日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推動製造業高品質發展”被放在2019年重點工作任務首位。作為中國裝備製造業的一員,濰柴集團深感使命光榮、責任重大。
譚旭光對2019年充滿期待,他表示:“面對新的國際市場形勢,我們經過科學決策制定了具有挑戰性的預算目標。我們堅信通過高效的資源調配和全體員工的努力,今年的目標必定可以實現。我們正是在不斷挑戰自我、變一個個不可能為可能的過程中,成就了今天的自己。”
創新驅動,是濰柴集團的原動力,也是高品質發展的第一要務。多年來,濰柴集團抓住了創新這個“牛鼻子”,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自主創新、開放創新、一線創新”三位一體創新體系。2019年,濰柴集團將繼續加快科技創新步伐,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推動産業升級和結構調整。
去年以來,濰柴集團與加拿大西港燃料系統公司合作,掌控了全球領先的固態氧化物燃料電池、氫燃料電池和天然氣發動機缸內直噴(HPDI)三大核心技術。2019年,濰柴集團將加快推動這些技術合作項目工程化、産業化落地,為未來實現新能源業務領先全球打下堅實基礎。
“合作共贏、邁向高端。唯有開放胸襟,才能擁抱世界。”譚旭光介紹,濰柴集團積極推動企業合作、産業整合,加速行業資源優化配置,帶動全産業鏈邁向高品質發展。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全球市場、全球競爭、全球資源必將撲面而來。目前,濰柴集團旗下擁有中國重汽、濰柴、陜重汽、法士特、凱傲等諸多行業乃至全球領先的優秀品牌,在各細分市場均具有較強影響力。在國際競爭中,濰柴集團將持續整合行業優質資源、加速創新驅動、提高協同效率、降低成本、增強市場競爭力,進一步做優做強做大民族品牌。
展望2019年,譚旭光滿腹豪情:“2019年,有機遇也有挑戰。2019年,那些尚未實現的夢想,那些還沒到達的遠方,我們將在拼搏、奮鬥中到達,夢想必將實現。”(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黃 鑫)
漢能移動能源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李河君:
堅持腳踏實地實業報國
企業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基石。民營企業是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對增加就業、促進經濟發展以及科技創新等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民營企業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已成為推動國民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成立於1989年的漢能,30年來在清潔能源領域踐行實業報國。漢能移動能源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李河君表示,漢能對2019年中國經濟、民營企業的發展充滿信心。
民營企業天生就有活力基因。“當前經濟形勢下,打造一流的政策、市場、融資環境是重要保障。”李河君認為,增強微觀主體活力必須激發企業家精神和社會創新活力,同時,要疏解民營經濟發展障礙,讓民營企業實現良性發展。這就需要不斷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發展對國民經濟産生積極推動作用的新興産業,同時創造更加公平的競爭環境,不斷培育企業家精神、激發企業家的積極性和創造力。
當前,影響民營企業健康發展的主要是“融資難、融資貴、負擔重”等問題。李河君認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一系列激發微觀主體活力的政策保障及制度創新,將化解擋在民營企業面前的市場、融資、轉型阻礙,增強民營企業家的發展決心、轉型信心,激發民營企業的內生動力。
“在新的一年裏,這必將使民營經濟、中小微企業迎來發展新機遇,從而步入高品質發展的快車道。”李河君説。
李河君表示,清潔能源是全球發展趨勢,也是中國的發展趨勢。2019年,漢能將腳踏實地、實業報國,緊貼市場需求,不斷推進産品創新、技術創新,著力打造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王軼辰)
萬華生態板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郭興田:
推進資源型産業轉型升級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萬華生態板業股份有限公司作為生態板業龍頭企業,是生態文明的受益者。
2018年,萬華生態板業克服各種困難,彎道超車,打造了集板材、飾面、傢具三大製造體系資源於一體的分佈式綠色家居産業集群模式。
展望2019年,萬華生態板業董事長郭興田説,生態板業機會很大,潛力無限。
從需求方面看,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傢具生産國,生産了全世界70%的傢具,每年需消耗3.5億立方米板材。全國每年産生17億噸農作物秸稈,只需利用20%生産無醛人造板材,就不需砍樹了。生態板業“以草代木”,避免了過量砍伐樹木和資源浪費,使傳統的資源消耗型産業變為資源綜合利用型和環境友好型産業,經濟意義和社會效益巨大,不僅符合國家政策方向,也切合百姓健康生活需求。
郭興田説,萬華生態板業一直高度重視産業升級,以廢棄的麻、棉、稻等作物秸稈為原料,經過切斷、粉碎、分選、乾燥、施膠、鋪裝、熱壓、裁切、堆垛、調直、拋光等多重工藝加工人造板材。秸稈表面的蠟狀物質是二氧化硅,密度大、強度高。由秸稈加工而成的板材,因為富含二氧化硅,天然具備強度大、耐熱防火等性能。從應用層面而言,秸稈板材表面平整,質地均勻,強度、吸水膨脹率、握釘力等性能均達到相似的木質板材國家標準,能夠全面替代傳統人造板材,可用於傢具製造、裝飾裝修等各個領域。
鋻於所用原料遍佈全國,萬華在全國消費用戶密集區域建設了分佈式綠色大家居産業集群,實現就近取材、製造和服務,大大降低了産品運輸成本。2016年至今,萬華已在湖北、安徽、河南等産糧及人口大省投建6條大型連續生産線,預計2019年禾香板總産能將超過150萬立方米。未來幾年,萬華將在20個省份佈局産業園,年産能將達500萬立方米。通過合理佈局,萬華生態板業將逐步實現對國內人造板市場的全面覆蓋,並最終形成規模經濟和集群效應。(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黃俊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