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道戰,嘿!地道戰,埋伏下神兵千百萬”
新華社石家莊1月6日電(記者李繼偉)“地道戰,嘿!地道戰,埋伏下神兵千百萬……”這是經典影片《地道戰》的插曲,描述了抗日戰爭時期軍民團結,創造性地運用地道戰打擊日本侵略者的景況。
抗日戰爭時期,抗日根據地軍民在武器裝備差、生活條件艱苦、鬥爭環境惡劣的情況下,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軍民團結一心,採取以遊擊戰術為主的靈活主動戰法,依靠廣大人民群眾的智慧,因地制宜發明瞭“地道戰”等多種鬥爭方式。
1941年秋,冀中平原的抗日鬥爭進入困難階段,日偽軍“掃蕩”日益殘酷。冀中人民抗日武裝為了保存自己的力量,長期堅持平原遊擊戰爭,開始挖掘和利用地道對日偽軍進行鬥爭。
1941年冬初,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區冉莊民兵先在自己家中挖了單口隱蔽洞(俗稱蛤蟆蹲),很快遭到日偽軍的破壞。民兵把單口隱蔽洞改造成能進能出的雙口隱蔽地道,但仍不能有效地進行戰鬥,多數地道又遭到破壞。
後來在戰鬥中,冀中平原地道的構造不斷改進和完善,地道內設有望孔、射擊孔、通氣孔、陷阱、活動翻板、指路牌、水井、儲糧室等,初步形成戶戶相通、村村相連,既能隱蔽、轉移,又便於依託作戰的地道網路。
1942年夏季反“掃蕩”開始後,中共冀中區委和冀中軍區號召冀中人民普遍開展挖地道的活動。
在河北省邯鄲市峰峰礦區義井鎮西南約10公里的山底村,保存著我國目前最完整、最長的抗日戰爭時期地道遺址——冀南山底抗日地道戰遺址。20世紀50年代拍攝電影《地道戰》時,采編組和攝製組曾多次在山底村實地考察、採訪,許多故事情節取材於此。
抗日戰爭時期,山底村人民依託地道,自製了殺傷敵人的各種石雷和作戰武器,並在村外壘設圍墻、炮樓,在村中構築高防工事、碉堡、墻壁射擊孔等設施,成功粉碎了日寇的數十次襲擊和圍剿,沉重打擊了敵人的囂張氣焰,涌現出了抗戰時期的殺敵英雄劉玉珍等一大批先進人物。1938年到1945年間,該村先後被太行地區行署、太行軍區授予“抗日模範村”“支前模範村”等榮譽稱號。
據了解,從1941年至抗日戰爭勝利,冉莊、山底村等廣大冀中平原的抗日軍民,利用地道等鬥爭方式進行全民抗戰,不但堅持了生産,還有力打擊了敵人,是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冀中平原抗日軍民一大創造,是堅持平原遊擊戰爭的一種有效作戰形式。
歲月如梭,走進位於山底村抗戰時期地道戰遺址,猶如走進一座地下迷宮,地道主巷分上下兩層,裏面設有開關蓋、開關門,轉角處留有陷阱、暗洞等,各家各戶都是相通的。據地道講解員介紹,如今各家的地道口裝上了抽風機,以便地道裏空氣流通。
如今這裡已不見戰爭硝煙,而成為重要的國防教育基地、紅色旅遊基地。在革命精神的激勵下,受制于資源依賴發展路徑的老工礦區,在轉型發展、綠色崛起的道路中再立潮頭、煥發新生,53萬峰峰人民用“礦區”變“景區”的成果,致敬曾經發生在這片土地上的偉大抗日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