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到手裏的是分紅,存到心裏的是希望”——貧困村分紅記
新華社蘭州1月4日電“領到手裏的是分紅,存到心裏的是希望”——貧困村分紅記
新華社記者 朱國聖、姜偉超、周嘯天
“合作社給咱分紅了!”3日,一場分紅大會,讓一個名叫稻坪的貧困村提前進入過年模式。
稻坪村是甘肅省隴南市徽縣嘉陵鎮的一個貧困山村,地處秦嶺山脈南麓、嘉陵江上游,從縣城出發,要翻過十幾道霧靄靄的山梁。村子依著山勢而建,被大大小小的山溝分隔成三個社,白墻黑瓦的房屋錯落有致。村道都是漫坡,把地勢高低不等的一戶戶人家分割開,在清晨薄霧中,小山村仿佛水墨點染而成。村道兩邊挂滿了紅燈籠,男女老少東一堆西一簇,不時爆出哄然大笑聲。
村子最高處是一個鄉村大舞臺,臺下的一張乒乓球桌上一捆捆紅艷艷的鈔票扎得整整齊齊,壘成一個金字塔狀,另有一摞摞厚薄不一的鈔票鋪滿了半張桌子。
3日10時整,分紅大會正式開始,雪花也洋洋灑灑從天空飄落,不一會就把擺放的鈔票裹上了一層潔白。人們安靜下來,身戴大紅花的致富帶頭人、産業帶頭人、脫貧先進個人臺前端坐,渾然沒有了剛才的嬉鬧,神情鄭重。
稻坪村村如其名,過去以適種水稻得名。有嘉陵江和秦嶺的養育,這個不大的村子物産豐富,種啥長啥。但村子“山富水富人不富”,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慢慢變成了“富裕”的貧困村,全村114戶,有49戶是建檔立卡貧困戶,貧困人口接近全村一半。
大夥一直不甘受窮,有的四處打工、有的放蜂種菜、有的喂牛養雞,但多年過去,山外面的大樓越來越高,汽車越來越多,電商四通八達,村子還是那個破破爛爛的村子,路還是那條坑坑洼洼的羊腸小道。貧困戶張文平説,家裏日子本來還湊合,2013年母親生病一年,家裏立馬由富變貧,成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有因病致貧的,還有村民種莊稼“種”成了貧困戶、打工“打”成了貧困戶,養殖“養”成了貧困戶……村民們不斷向貧困發起衝鋒,但落後的生産方式、小農戶跟大市場不對接的難題加上彎彎曲曲的山路,每次輕微的市場波動和天災人禍都會將大家打回原形。
單打獨鬥沒有出路。要斬斷窮根,讓大夥口袋越來越鼓,又能抵擋風險,必鬚髮揮集體優勢,培育集體産業。2017年底,在隴南市委組織部門包抓和徽縣縣委組織部幫扶下,包村幹部和幫扶幹部跟村兩委班子一起召開村民大會,商量成立專業合作社闖市場,村民高票通過,仿佛心中早有的願望,在這個冬日甦醒了。
幾天后,“青泥嶺樹蜜稻坪生態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正式成立。合作社實行股份制,每股1000元,全村79戶入股,註冊資金110萬元。貧困戶每戶配一股,貧困戶張文平拿出全部積蓄1萬元,一分不留地投到合作社裏。
隨著喧天的鑼鼓聲,全村49戶貧困戶和30戶非貧困戶陸續登臺領取分紅,每股分紅高達848元,人們大聲喊著領獎人的名字。有的領獎人跑下臺,把胸前的紅花塞到妻子手裏,有的則高舉著成摞的人民幣,任憑大夥用手機的閃光燈把自己“淹沒”。
合作社成立以後,徽縣縣委組織部在探索出以“三標一體”黨建標準強化村黨支部服務能力的基礎上,又摸索出“三合三分”的合作社管理模式,規範了村黨支部、合作社理事會及合作社監事會的關係,實現了合作社領導權、管理權和財權的分離。自此,合作社管理上明明白白,財務上清清楚楚,村民對村兩委和合作社理事會信任有加,參與熱情高漲,把合作社當成“自留地”,一有時間就自覺去合作社義務幹活。
一年來,合作社通過蜂群繁育、承接養蜂培訓任務及蜂群蜂具租賃、花卉油料作物種植等多种經營,盈利收入46.7萬元。股民分紅25.5萬元,村集體分紅21.2萬元。其中貧困戶最高分紅9328元,最低848元,實現每人平均純收入同比2017年增加620余元。
集體有了錢,村子有力量。為鼓勵村民致富,稻坪村制定出臺了一項“拿錢獎錢”制度:2018年村民每掙1萬元,村上獎勵300元。分紅大會上,全體村民拿到合作社領獎的資金、獲獎的資金及合作社股民與集體分紅資金共達到225.99萬元。
集體有大筆分紅,在這個貧困山村還是破天荒頭一次。這次分紅的錢雖不多,但在村民心中分量可不小。“一個人的致富路比山路更難走。”貧困戶張文平説,“領到手裏的是分紅,存到心裏的是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