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美媒炒作在華美國文化中心“被關閉” 但事實又一次並非如此

2019-01-03 10:57:00
來源:環球時報
字號

  【環球時報記者 趙覺珵 冀昱樵】“中國阻止美國在中國校園推廣美國文化的努力”——美國《紐約時報》2018年的最後一期報紙以此為題刊登報道,稱在中國大學開設的一些美國文化中心“被關閉”,並將原因歸咎於“中國政府的打壓”。報道稱,美國國務院檢察長的評估認為這些機構的開設“基本無效”,美國官方已停止撥款。這一報道近日被多家媒體轉發。但《環球時報》記者1月2日的採訪發現,多家美國文化中心並沒有關閉,仍在正常運作,而一些中心的“無效”也怪不得中國。

  《紐約時報》的報道先從美國駐華大使布蘭斯塔德希望訪問河南師範大學的美國文化中心説起。文章稱,艾奧瓦州立大學與河南師範大學合作設立了這一美國文化中心,2018年秋,布蘭斯塔德“急於訪問該校並回答學生們的提問”,但此訪被河南師範大學拒絕。評論稱,這次拒絕“顯示出美國和中國的競爭不僅在貿易和技術方面,而且還在於定義其社會的價值觀和信仰”。

  報道稱,在中國大學設立美國文化中心的行動源於奧巴馬政府時期。當時,中國已經在美國校園裏開設了100多個孔子學院。美國時任駐華大使洪博培2011年曾力勸美大學在中國開設美國文化中心,並稱這是美國“對中國孔子學院的回答”,並建議選擇“北京和上海以外的地方”。據報道,到2012年,美國國務院已經向20多所美國大學各提供了10萬美元的專項補助金,“為了與官方保持距離,美國政府敦促各中心從美國私人來源尋求額外資金”。《紐約時報》稱,為了避免觸及中國政府的敏感點,這些中心“不涉及政治,性質特別溫和”,通過英文課、電影、音樂和舞蹈表演“對抗反美宣傳”。“總體來看,美國國務院在29個中心花了510萬美元,但其中約10個從未開放過。”

  “今天,一些美國文化中心已經關閉,因為中國當局拒絕美國官員進入,國家安全人員審問在中國校園工作的美國學者。”《紐約時報》稱,紐約理工學院院長泰勒女士2015年曾在中國“接受數小時的審問”,而她本人同時負責在南京郵電大學開設美國文化中心的事務。“該學院沒有就此事置評,之後拒絕了美國國務院的新撥款。”報道如何將這兩件事聯繫起來,不得而知。同時被《紐約時報》提到的原因還有“中國民族主義情緒的上升”“中國政府發起反對西方價值觀的運動”“中國人懷疑美國利用這些中心作為傳播民主思想的掩護”。不過,報道沒有列出具體哪家美國文化中心“被關閉”了。

  報道稱,美國國務院檢察長2017年的評估認為,美國在中國校園開設美國文化中心的努力“基本無效”。美國國務院表示,已停止為所有中心提供資金。

  中國各學校的美國文化中心關閉了?事實並非如此。2日,《環球時報》記者嘗試聯繫多個中心,上海理工大學國際交流處工作人員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該校的美國文化中心沒有關閉,學生活動和日常活動仍在舉行,只是由於現在期末考試和各部門年終總結,所以活動暫停。山東大學國際事務部人員也説,該校的美國文化中心仍在運作,中美學校之間的校際交流活動正常舉行,有講座教師來訪等活動,主要以學術交流為主。廣州大學表示,該校的美國文化中心是外語學院下的社團機構,還在開設中。公開資訊還顯示,該校與美國威斯理安學院合辦的美國文化中心還曾聯合多校舉辦美國文化知識大賽。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刁大明2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在華的美國文化中心項目是美國在全球進行文化傳播過程中較早的一個項目,但在中國高校的運作情況參差不齊,一些項目難以為繼主要是由於其自身運營原因。他表示,不同的中國高校合作設立美國文化中心的側重有所不同,對接的學科、學院以及學校的重視程度也不同,導致這些美國文化中心的發展並不同步。但是,出現這些問題與中國政府沒有什麼關係,項目運作過程中遇到困難屬於正常情況。此外,美方對每個美國文化中心提供的資金支援為10萬美元,但這一數額與中國高校、中國教育的發展已經不成正比,資金問題也可能是美國文化中心的運營沒能達到美方預期的原因之一。

  刁大明表示,中國對於加強中外民間交流溝通的活動一直很支援,如果在華的美國文化中心真的是以文化交流為目的,那麼中方沒有理由不歡迎。

  北京大學中美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執行副主任王棟2日對《環球時報》記者分析稱,美國媒體之所以拿美國文化中心炒作,是為美國保守派限制孔子學院等做法製造輿論上的合法性。          

[責任編輯:張曉靜]